广袤的东北大地,大片茁壮的玉米迎风挺立。勤劳质朴的人们心怀热望,坚守世代栖息的土地与家园,向着远方,倾听新时代的脚步与潮声……这是吉林艺术学院原创民族舞剧《玉米大地》落幕时的情景。2022年11月10日,舞剧《玉米大地》在长春国际会议中心完成四场演出,为初冬的北方带来久违的温度与感动。
这是一部表现农业题材的舞剧,是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该剧以表现农业生产为核心,以玉米为线索,讲述了黑土地上新老几代农民和玉米、土地之间的故事。来自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演员们以苍劲丰厚带有张力的肢体语言,舞动着庄稼与土地、现实与记忆、父辈与乡土之间的血脉相连与虔敬礼赞。
文化符号
现实与地域的舞蹈语汇
种子破土而出,经历风霜的洗礼;植株拔节而歌,拥有静默一切的力量。农业生产,是舞剧阐述的核心内容。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吉林地域文化蕴含着坚韧质朴的人文精神,沉淀着民族的血脉与筋骨。
在这样广阔深邃的大背景下,舞剧《玉米大地》以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在现实情节叙事中,将大量极具东北地域特色与吉林文化符号的舞段铺陈开来。农忙时的“草帽舞”,翻飞的草帽衬着张扬与洒脱,散落在田埂地垄间;丰收时的“镰刀舞”,挥舞的镰刀载着喜悦与欢腾,割回金秋的收获;进城时的“纱巾舞”,飘动的纱巾系着飘逸与青涩,满是少女的憧憬;送粮时的“马鞭舞”,飞扬的马鞭扬起幸福与欢畅,一路高歌凯旋;临行时的“雾凇舞”,一改整场舞剧平实质朴的风格特点,以清丽唯美的姿态,将人引入仙境与梦幻……同时,舞剧采用了东北秧歌淳朴豪放的灵性与风情,舞步欢快俊俏,刚柔并济。以东北民歌《摇篮曲》为基础完成的音乐编曲创作,若隐若现之间,熟悉的旋律婉转绕梁,柔美安适,音乐与舞蹈、与人物、与剧情有机融合,加之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手段呈现出吉林特有的雾凇景观和独特的长白山奇妙风光,极富艺术感染力,将黑土地的风情挥洒得淋漓尽致。
这些被高度凝练的东北传统文化符号,将吉林元素、吉林符号、吉林文化融入舞蹈艺术,以舞蹈语汇讴歌农民对土地的坚守,抒怀了对劳动者最真切的礼赞和歌颂。
精神意象
庄稼与土地的灵魂诗篇
舞剧开场,黝黑的沃土上,绿油油的玉米大田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爷爷在田中仰望着日出与日落,躬身而作。随之光影转换,金黄的玉米画卷呈现在观众眼前,时光轮转,四季更迭,沉默的父辈们用粗糙的双手,撑起“苞米屯”几代人的生活。
玉米,贯穿着舞剧的始终,作为内核,是舞剧的另一种意象表达。舞台上,随时可以移动的玉米秆道具,使它成为灵动的存在,时而大片大片的铺满,时而一株一株独立成行。“就是这种平凡又普遍的粮食,养活了一段又一段的历史;就是这些执着而又倔强的植物,支撑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舞台的角落,总是有一束光,爷爷守在老屋的屋檐下,镩着玉米,颠晃着簸箕,那是爷爷在跟他的玉米对话,那是爷爷在跟他的生活对话。一心想要南下的春生打破了宁静,爷爷跪坐在地上,一捧一捧,重新捧起散落的玉米,如同完成对玉米与土地的仪式。洪水肆虐,爷爷用生命守护田地,最终把自己交还给土地。玉米,是人们的口粮,是生存的希望;是土地的灵魂,是世代的家园。
这一幕幕,通过光与影的交替,高与低的叠加,虚与实的结合,时与空的变换,构建了农民与庄稼、庄稼与土地之间的生命图谱与灵魂诗篇。
诗意表达
坚守与传承的民族印记
“玉米,一直都存在于比我高的高处,面对这种粮食,我始终需要保持一种仰视的姿态,玉米的瀑布从高处流下来,那种金色的具有金属质感的流动,几乎感动了我整个童年。”北方的年轻人,无疑是诗意的。他们同绿油油的玉米一起生长,浸润着黑土地的滋养,见证着父辈的勤恳劳作,拥有和玉米一样蓬勃的青春与生命。
在平实质朴的叙事情节中,舞剧《玉米大地 》仍然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舞蹈艺术本身特有的唯美与浪漫,联结并升腾着这片土地上的年轻与热爱。一条紫红色的纱巾牵系着懵懂的情愫,一杆响亮的长鞭挥出星朗月明。田野间,沟壑里,泥土一样黝黑的脸庞,他们在玉米森林中欢腾穿梭,深爱着土地,同时也渴望着成长与远方。年轻的春生与穗子经历了内心的挣扎,经历了走与回的抉择,选择了与这片土地坚守;南下的柱子流连在流光溢彩的城市,又带着全新的农业技术返乡,完成对土地的反哺,将激情与沸腾写满了山乡。年轻的人们延续着父辈对粮食和土地的誓言,紧贴着大地,像玉米一样,生生不息,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
这片世代相依的玉米大地,与新时代的农民共同经历着蜕变,在传承与守望中,迎接着新的轮回。
家国情怀
时代与岁月的金色画卷
一个半小时的舞剧,从父辈的开垦到新时代的蜕变,将新时代的农民形象与乡村的历史巨变呈现在观众眼前。与玉米一起生长的是朴实勤劳的吉林人,他们用自己的筋骨滋养了一茬茬生命,成为支撑中国农业的中流砥柱。
舞剧编剧冯双白说,幸好,在祖国的北方,还有玉米大地,永远地在春夏秋冬里为人类袒露母亲般的胸膛。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中,让舞蹈倾诉我们对玉米大地的敬仰。
总导演赵铁春说,希望《玉米大地》就像北方乡间扑面吹来的一阵清风,夹杂着土地和玉米的隽永香甜,让你我找回久违的朴实无华的真、淳朴善良的实。
项目负责人、总策划张东航说,《玉米大地》凝练着吉林大地上的民生画卷,抒怀了对沉默的农民和土地的致敬,是吉林艺术学院作为一所综合艺术院校以“艺术+思政”的方式立德树人,多年弘扬地域文化的使命与初心。
《玉米大地》的四场演出,单场线上观看量1.6万,点赞量达到23.5万。舞剧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成为贴近大众、接地气的艺术形式。62名吉艺青年学生以青春之姿,怀着对吉林大地最真诚、最真挚的情感,去创作、去实践、去演绎、去诠释,向新时代农民、向中华农业文明、向哺育我们的中华大地献礼。
当山乡巨变,新时代的农村有了全新风貌。春生以新的技术、新的机械耕作在黑土地上,但是他对大地和粮食的情怀一如祖辈和父辈,未曾改变。他仿佛看到爷爷从玉米地中走来,抽一袋旱烟,拍一拍泥土。他知道,那是玉米大地的记忆,在时光的沟回里,在每一个耕作和收获的季节里,成为金色的画卷,永远不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