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产经

寻找“降本源” 开拓“增效点”

——首钢通钢公司降本增效纪事

陈世宇 本报记者 聂芳芳

机电修造公司职工现场探讨试验方案。

运输公司职工利用木楔子锁紧火车门。

今年以来,面对钢铁市场的严峻形势,首钢通钢公司经营生产面临较大的生存挑战。为守住生存底线,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结合生产实际情况,深抠细挖,全力寻找“降本源”,积极开拓“增效点”,通过汇聚聪明才智,不断拓宽降本增效新途径。

技术创新

10千伏高压电机运行成功

“我们要将课题攻关与工作室日常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攻关。”

“我们工作室应该加强沟通联系,信息共享,合力解决技术难题。”

“当前,经营生产形势严峻,我们工作室要尽全力挖潜增效,降低成本,打赢这场生存保卫战。”

……

这是首钢通钢机电修造公司近日召开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学习交流会上的讨论场景。今年,机电修造公司不断开展群众性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动员和引导广大职工增强创新意识。

9月28日,一个好消息让机电修造公司职工为之雀跃。经过一年多努力,机电修造公司10千伏高压电机试验系统建成并成功投入使用。

“机电修造公司承担公司冶金区电机修理任务,试验系统是验证修理工艺最终是否合格的唯一手段。而现有高低压电机试验系统是1980年建设的,系统老化、故障率高。因此,建设新系统迫在眉睫。”机电修造公司副经理王东海说,面对这种情况,公司在2021年初开始立项,专门成立了10千伏高压电机试验系统技术攻关小组。在一无资料、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坚持自主设计、现学现用,利用现有设备和人力,全力推进试验系统项目实施。

据介绍,整个试验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压配电控制系统、10千伏高压调压器和耐压设备部分。为了节省外委费用,机电修造公司决定全部自营改造完成。经过一年多努力,今年9月份,机电修造公司加紧对新系统进行调试。通过多次分别调试,先后对不完善的控制连锁系统进行改进,对直流屏部分参数进行重新设计调整,使高压系统直流控制和操作电源运行稳定,确保整体联动试车成功。新系统投入使用,经试验,完全满足要求。

“这是为生存而战,无论干部、员工,我们积极应战、主动作为。切实通过全员协同发力,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机电修造公司电气作业区主任孙经卫说,机电修造公司敢于打破“天花板”,10千伏高压电机试验系统运行成功,年为公司节省外委修理费100余万元。

循环利用

省出“真金白银”

首钢通钢炼钢事业部把降本的焦点盯在工艺物料循环再利用上,通过技术攻关,焦粉替代炼钢增碳剂已经试验成功,可节省4元/吨的增碳剂采购费用,预计每月可降成本约72万元。

进入11月份,为了进一步打好降本增效攻坚战,完成“军令状”目标任务,炼钢事业部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增碳剂是为了满足不同钢种碳含量要求,补足吹炼过程中吹损的碳含量而添加的含碳类物质。炼钢增碳剂对成分、粒度都有相应的严格要求。面对增碳剂相对较高的要求,是否可以用焦粉替代增碳剂降耗?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金点子在炼钢事业部职工心中产生了共鸣。

摸索焦粉加入方法,测算收得率,调整工艺,不断优化加入制度与方法……炼钢事业部充分调动岗位职工想问题、解难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试验过程中,炼钢事业部职工按照增碳剂的包装方法对焦粉进行称量打包,用500个小袋、近5吨的焦粉,试验了33炉钢,最后终于总结出一套焦粉加入及后续调整的方法。

成本降了,炼钢事业部干部职工却没有止步于此,在推行焦粉替代增碳剂过程中,岗位职工还摸索着制作出方便快捷的加入工具与装置。

焦粉是焦化事业部运来的剩余散装粉料,起初每次加料前,转炉工艺操作人员用铁锹将焦粉一袋袋装好,然后运到下料口,再由人工抛投到转炉内。而每炉冶炼加一次焦粉的重量为120公斤,增加了职工的劳动强度。为此,维检人员在下料口上方制作一个简易的喇叭状卸料斗,容量正好是120公斤,且出口设有可活动式挡扣板,操作人员可随时打开后关闭。此外,他们还制作了一个装料铁槽,利用叉车给卸料斗装料,提高了劳动效率,使用效果良好。

变废为宝

让废枕木“再就业”

首钢通钢运输公司曾开展为期三年的线路改造项目,如今,更换下来的枕木都去哪里了?

近年来,首钢通钢运输公司结合公司安全运输要求,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线路改造项目,将木枕换成砼枕,为货运安全提供保障。但更换下来的质量较差的枕木,却成为了运输公司职工眼中的“鸡肋”,只能闲置在场地里。

枕木是由木材制作的轨枕,冶金区的枕木由于常年受风雨侵蚀,有些地方已经腐烂,不能使用。看着这些丢弃的废枕木,如何让它们“再就业”,成为运输职工日思夜想的事情。

近日,运输公司将“为生存而战,我该怎么干”大讨论活动与降本增效工作相结合,积极调动岗位职工想问题、做事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废旧枕木再利用这个课题成为岗位职工讨论的“话题”。

枕木如何实现“再就业”

原来,以往运输公司的火车门要靠铁丝捆绑固定,确认无东西撒落后才可出行。但铁丝消耗量极大,而且绑不紧怕掉落杂物,绑太紧拆卸不了,如此一来,一部分铁丝就成为了“一次性”用品,消耗极大。如今木楔子替代了铁丝,成为职工锁紧火车门的主要工具。装车一锤,卸车一锤,可反复使用,既节省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劳动效率。

职工为喷号机安装防护罩,自己动手改造水暖热风机,铝铁产量攻关…… 今年以来,首钢通钢公司在开展“为生存而战,我该怎么干”大讨论活动中,把降本作为主攻方向,聚焦问题开展“头脑风暴”,像这样的金点子、小改造还有很多。一项项小改造、小革新成为了促进效率提升的制胜法宝。

(本栏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