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通过保护基础上的传承“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实践证明,复制式的传承注定会把非遗送进博物馆,而没有源流的“创新”和演绎也必将阻断传承的基因和血脉。只有铭记“惟坚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的理念,才能让非遗焕发青春活力。这是央视新近推出的大型非遗节目《艺览吾“遗”》中“寻访人”走进吉林第一期时引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它统领着栏目的总体设计,贯穿在节目的每一个环节。
节目以四位艺术制作人寻访非遗为线索,然后根据寻访人获得的灵感,展开想象和艺术加工,在节目启承转合的节点上用“大秀”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是“艺览吾‘遗’”的“情节”线索,这一线索决定节目形成两个板块,一个是“寻访”,一个是“大秀”。我想,难度不在于“寻访”,也不在于“大秀”,而在于二者之间如何构建一种内在关系,在于二者之间能否做到互为映衬、水到渠成; 在于二者之间能否经得起“推进”和“回放”的检验。
“寻访人”走进查干湖、走入长春市。他们在领教了“蒙古族射箭”的英武之气、品尝过“查干湖全鱼宴”的美味后感叹:知道本民族文化究竟是怎么来的,未来就知道往哪里去了;与“冰雕制作技艺”的特殊传承人一起感受无声世界里的雕刻技艺、尤其当“关东泥人张”“大棉袄、二棉裤”的关东风情扑面而来的时候,“寻访人”尤其是其中的“吉林籍”更是触景生情、眼框湿润,仿佛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他们幻想着打开“泥人”一个个定格的瞬间,幻想着栩栩如生的“泥人”活起来,并听到“他们”熟悉的乡音和爽朗的笑声。的确,“关东泥人张”三代人传承着同一门手艺,三代人的作品却属于不同的时代,我们的“大秀”为何要作茧自缚?
理念打通了,想像的翅膀张开了,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街舞《非“泥”不可》在类似乡间公路和宽阔的厂房里上演。作为街舞,舞步、节奏、服饰、场景似乎都不是已有的样子,却是他们心中和我们心中应有的样子和特有的样子,它象一只无形的手,抻开了历史画轴,连接起吉林大地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寻访人来到“长春水文化园”,体验怀德满族剪纸、刀画、芦苇画、查干湖鱼皮画制作等等制作技艺的美妙乐趣。见到家乡人、看到画中景、畅叙家乡情,寻访人眼前出现冰天雪地的“吉林水墨画”,于是,一曲《稻香》配以冰上芭蕾徐徐展开……
匠人的手就是魔术师的手,可以创造和变幻出令人惊奇惊喜的艺术和美好的世界,魔术“大秀”《非遗和你在一起》使“寻访”与“大秀”的衔接自然熨贴、新颖别致,给节目尾声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不涉牵强、不落纤巧的熨帖要靠什么样的内在逻辑来支撑?“寻访”与“大秀”之间看似突发奇想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链接属性?
我想,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之初和产生之时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作的萌发与突变的创造性思维不谋而合,这是技艺层面的相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艺术创作的价值都是以守正创新获得存在的理由,这是生命层面的相通;生存智慧、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更是两者都不可或缺的骨骼和天性,这是精神层面的相通。这三个层面接通后,就有无限的空间、无限的可能。
至于“大秀”能否托得起、收得住以及“大秀”以“托起式”来烘托还是以“余韵式”来收纳,观众完全可以跟随创作团队寻访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想象,丰富已有的“大秀”,创作自己内心的“大秀”。
看不出“寻访”与“大秀”哪个更像重心,二者融为一体,可能是节目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