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以为,一个有河流穿过的城市是有灵魂的。桂林是这样,丽江是这样,吉林也是这样。大自然将那条发源于长白山的松花江水贯穿了整个吉林市区,如一条玉带,平缓舒展,妩媚至极。她不仅养育了两岸的人民,亦使凝固的城市变得生动起来。
于是,这个与省同名的城市因了江水的灵性而有了雾凇的奇观。
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记载雾凇最早的国家。“雾凇”一词始见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而最玄妙的当属“梦送”这一称呼。宋末黄震在《黄氏日钞》中说,当时民间称雾凇为“梦送”,意思是说它是在夜间人们做梦时天公送来的天气现象。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却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个,这与吉林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吉林市位于东北地区东部,每年一进入冬季,零下20摄氏度以下的天数达到六七十天,奇妙的是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在冬日里依然奔腾不息,从市区溯江而上15公里即是丰满水电站,水电站大坝将江水拦腰截断,便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近百亿立方米的水容量使得冬季的湖水表面结冰,冰下温度却保持在零摄氏度以上。湖水再顺流而下,就形成几十公里江面临寒而不冻的奇特景观,同时也具备了形成雾凇的两个必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足够的低温和充分的水汽。江水与空气之间巨大的温差,将松花江源源不断释放出的水蒸气凝结在两岸的树木和草丛之间,形成厚度达40至60毫米的树挂,远远超过通常为5至10毫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这就是吉林雾凇比其他地区雾凇更胜一筹的地方。
资料是乏味的。但它透露出关于自然的信息,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想往。冬日里,我终于走进吉林这座神奇的城市。
当飞机降落在机场的时候,已是晚上8点钟。打车去市区,司机嘱我最好住江边一带的旅馆,因为这里离松花江近。早上起来到江边散步,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吉林最美的景色,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见雾凇。
我说:雾凇不就是树挂嘛!小时侯在东北农村的河套边,一簇簇的柳树趟子里都是。司机说,不错,雾凇俗称树挂,是大自然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在中国和世界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吉林雾凇却一枝独秀。1991年,吉林市政府举办首届以雾凇和冰雪为主题的节日,因为长久以来吉林人都称呼其为“树挂”,而一些科技工作者则主张称呼它的学名——雾凇。在经过反复论证和推敲后,人们决定用“雾凇”这个称呼,因为它既科学、文雅,便于对外交流,又能体现吉林雾凇的与众不同,还有一定的神秘感。
如今,“吉林雾凇”一词不仅被江城父老接受,而且蜚声海内外了,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每年吸引大量的游人趋之若骛。司机侃侃而谈。“不过吉林雾凇并不是天天都有的,这要看天气情况。当地谚云: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意思是说有没有雾凇得看今夜江上是否起雾。”
果然,次日早上,我没有看到雾凇。没有雾凇的吉林依然是美丽的,仿佛处子静静地躺在连绵起伏的长白山脉中,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水,映照着两岸的垂柳、松树和鳞次栉比的楼房。我想起一句话:逐水而居的人是幸福的。
第三天早上,未等我醒来,就听到旅馆走廊里传出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服务员说:今早有雾凇。于是向江边跑去。诚然,我见过“树挂”但没见过这样的“树挂”:绵延十几里的松花江堤岸,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如纱如幔,远远的与天相接,与地相连,分不清哪里是云哪里是树哪里是江。待近距离看去,杨柳像琼枝玉叶,松针若银菊怒放,枝桠间的雾皆化成晶莹剔透的凇,正如唐人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吉林,我看到了冬天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