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区域传真·长春

沃野涌春潮 黑土奏欢歌

——长春市农业农村工作亮点纷呈

本报记者 张和力

人勤春来早,随着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的推进,长春各地的工地车间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图为2月1日,公主岭市鸿翔种业的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内分袋打包玉米种子产品。 新华社发

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资料图片)

现代化农机为长春农业注入“硬核”动力

一台台现代化农机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为黑土地注入“硬核”动力。2023年,长春市将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争取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亿元以上,购置各类机械1万台以上,鼓励引导农民购买播种、收获等关键环节新型农机具,力争综合农机化率超过95%。

位于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喜事连连。去年,合作社不仅再获丰收,还在玉米高产竞赛中取得了每公顷产量14647.49公斤的好成绩,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装载着定位系统的玉米免耕播种机,每天可以完成上百公顷喷药作业的无人植保机,可一次性完成作业环节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走进众一合作社的农机库房,一台台先进的现代化农机令人目不暇接。“现在种地全指望它们,一台农机能顶几十人!”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告诉记者,合作社现有各类农机具近200台(套),600多公顷土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和基础。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市政策的支持带动下,长春市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随着6个县(市)区先后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长春市率先整建制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去的一年,长春市积极探索“机艺融合”发展模式,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实现“强强联合”,农业机械在提单产、增效率、降成本等方面立下汗马功劳。截至目前,全市农机服务组织达到4000余个,实施全程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超过300个,实现了粮食主产县(市)区所有乡镇全覆盖,并向村级延伸。

高标准农田助农民增产增收

“最近这几年,粮食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每公顷增收数千元不成问题。” 在榆树市保寿镇红旗村,民悦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稻田实行集中连片统一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明渠灌水变地下管网,泥泞的田间路变成了硬化路面;稻草还田、物联网、鸭稻共生等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处处是令人欣喜的新变化。目前,这里已经建成600多亩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农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随着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长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持续开展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壤培肥改良,使许多昔日不规则的“烧饼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沃土良田,基本农田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得益彰。

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上,长春市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现代农业技术,通过农田土壤侵蚀治理、肥沃耕作层构建、盐碱耕地内涝治理,有效解决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今年,长春市将按照“政府主导、示范引领、企业实施、市场运作”的模式制订市级方案,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创新驱动农田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

新产业、新业态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村容变美了,来往的游客更多了,我们的赚钱道儿也多了。” 在九台区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正在自家院里分拣干菜的村民怀文海告诉记者,除了有卖菜的收入,他还是村里的保洁员,工资加上村集体分红,一年下来有好几份收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旅游休闲产业分外红火。氿遇山居田园综合体、如美乡村特色民宿、马鞍山村史馆等,已经成为城里人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思路一变天地宽。马鞍山村探索“改革聚资本”模式,让一批文旅项目落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万元,全村300余名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长春市将乡村休闲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了莲花山乡村游、长春温泉采摘游、梦回辽金游等多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办农家乐、当电商……如今的长春农民,收入愈发多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我们村每年都会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村民参与积极性特别高。”长春市九台区波泥河街道清水村通过推进乡村德治建设,引领乡村文明素养提升,村民韩万胜家被评为“十星文明户”后激动地说:“俺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村民都十分珍惜眼下的生活环境,互相监督、自觉爱护,邻里间和睦友爱,处得和家人一样。”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

走进清水村,文体活动广场、便民超市等一应俱全,基础设施配套齐全;乡村小路干净整洁,庭院内外环境优美,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星级文明户”评选,设立“乡贤榜”“好人榜”,村民的精气神更足了。

同样,在双阳区着力突出党建引领,把支部建在屯上,构建起“1+3+X”基层治理模式,短短几年,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成效显著,成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富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实现新跃升。长春市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发展乡村文化和乡风文明,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了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打造中国玉米种业硅谷

“这些种子都是由省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新品种,抗性好、产量高、密植好。” 在长春市公主岭市的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介绍,“依托成熟的育繁推体系,我们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进行生产推广,每年都会有十多个玉米品种通过审定。”眼下正值种子生产旺季,在该公司生产车间内,3条玉米种子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天加工种子25万公斤。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粮食的根基。2022年,长春市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组织实施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工程,以公主岭市种子产业为基础,以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为核心,建设国内高水平的百万亩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加快推进中国农科院、先正达、隆平高科等一批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落地,先后建立种子研发中心、科研实验站等育种基地,致力于打造中国玉米种业硅谷。

“我们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抗大斑病‘CR基因’,已成功导入早熟品种,可比常规玉米品种增产10%至20%。”在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总投资4亿元的鸿翔种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紧锣密鼓,全国最大、最先进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正拔地而起,4条果穗烘干线国际领先,两座全数控种子加工厂年可加工种子5000万公斤。

按照“抓种业、强支撑”的工作思路,长春市还将重点解决以现代种业为突破口的农业关键技术问题,全力推进公主岭市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落地落位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保护性耕作使长春田地更“有劲儿”

“秸秆还田做肥料,能培地力、减肥量、抗倒伏、增收入,每公顷地少施化肥200公斤左右,去年粮食增产10%以上。” 在长春市九台区兴隆街道,连续7年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潘丙国说。

“只种地、不养地”是导致黑土退化的重要原因,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重点和难点在耕地,既需要政策拉动、科技支撑,也需要种粮大户带动。当下,长春市很多农家院里都停放着免耕播种机,应用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把珍贵的黑土留在地里。

用秸秆给土壤做“棉被”,让黑土地更“有劲儿”。作为保护黑土地、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的重要措施之一,长春市将保护性耕作列入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具有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优势。如今,长春市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连续两年保持在千万亩以上,打开了黑土地的健康“密码”。

农民是黑土地保护的关键主体,让保护者不吃亏、种粮者能增收,才能调动农民用地养地的积极性。从2011年开始,长春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重点支持,主要用于机具累加补贴、示范区(点)建设及远程电子监测终端设备补贴等。在保护性耕作农机购置、服务组织、规模化经营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榆树、农安、公主岭等地跨进全省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行列,推广面积超过适宜耕地的70%。今年,长春市还将持续加大这一绿色可持续种植方式的推广应用,落实保护性耕作1103万亩。

特色农业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咱家经营的10棚香葱,每年能收获三四茬。”新春佳节刚过,在享有“东北香葱第一村”美誉的公主岭市怀德镇三里堡村村民于德笑着说。没等立春村民就忙碌起来,大家都在为大棚栽种头茬香葱做着准备。精准把握农时,分批移栽,村里随时都有香葱上市,每棚收益至少3万元,日子真是越过越有奔头。

小小香葱和其他特色农业产业一样承载着三里堡村村民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为长春市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通过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引领村民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全村香葱年产量突破2500万公斤。“我们村有1300多人,几乎人均一栋香葱棚!”村党总支书记李小甫自豪地说,通过发展香葱产业,村里还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村人均收入达到了两万多元。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根基。长春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做大“蔬菜、花卉苗木、瓜果、食用菌、特色经济作物”五大园艺特产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向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质量无害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产业的振兴,让榆树市北沟村从贫困村变成蔬菜“亿元村”;让地处“穷山沟”的九台区双顶村变身“金红苹果之乡”;让农安县哈拉海镇的“三辣”,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火辣”转型……

产业体量大,特色鲜明。从过去的春种秋收,到如今的四季收获不断,长春市先后培育了“长双”“长九”“长德榆”“长农”“长怀”5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以及环城特色农业示范区。随着“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持续推进,以长春大米、双阳梅花鹿为代表的“长字号”农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有效增强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目前,全市农产品商标总量达3000余件,成功打造了德大、朱老六等一批享誉省内外的农产品品牌。

实施示范创建 打造“公园式”乡村

“谁来了都夸俺村漂亮,不少城里人也来参观呢!”作为人居环境“千村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长春市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的美丽图景让村民侯耀辉为之自豪。平坦的村路通向家家户户,精致的景观小品点缀其间,白雪掩映的农家小院,亦诗亦画。

近年来,像十三号村这样的“公园式”乡村在长春市层出不穷。统一标准的围墙、设施齐备的文化活动广场、造型美观的路灯……成为越来越多村镇的标配。2022年,长春市深入实施示范创建工程,建设示范村202个,打造示范镇30个,创建示范带13条,评选“干净人家”3.3万户。通过实施垃圾污水治理、畜禽粪污标准化治理、街道庭院整治等专项行动,全市广大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你看,这是堆肥式浅埋旱厕,跟城里的公厕没两样!”在农安县合隆镇红星村,村民李红军笑呵呵地说,全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新式农村厕所,干净利落的农家院前摆放着垃圾箱,每天都有专人专车清理生活垃圾。几年来,红星村先后完成道路改造29公里,栽植景观树木4000多棵,安装路灯286盏,打造“彩绘文化墙”1066平方米……被长春市评为人居环境“千村示范”创建工程“擂主村”。

近年来,长春市以农村垃圾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厕所改造、农村公路改造为主攻方向,强管理、夯基础、树典型、搭载体、补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