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红玉 王学雷)日前,松原市召开市委经济工作暨全市重点工作视频会议,简要回顾2022年工作成绩,全面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以精准的指标分解、务实的落实举措,推动全市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上,全面分析了2023年松原市的经济发展优势,认为2023年是松原经济蓄能释放、提质提效的一年,很多比较优势会陆续转化为发展优势。首先,随着中车和正泰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户、吉林油田绿色转型,新能源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农业上松原土地资源丰富,有嘉吉、盼盼、鲁花、中粮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传统优势正迸发新的竞争力。其次,项目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2023年松原市计划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319个,同比增长8.6%。其中,百亿级项目达到10个、十亿级项目达到23个,产业项目204个,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另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27.5:20:52.5调整为29.2∶23.5∶47.3,经济基础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等也正在形成发展优势。
在对政策、环境及自身发展优势充分认知的基础上,松原市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地方级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万元GDP能耗下降3.5%。
为确保目标实现,今年,松原市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入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落实“1145”发展战略,重点做好以下10项工作。
——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坚持“五个方向”谋划项目,紧密对接国省政策导向、产业方向、企业投向,瞄准国省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债券、金融机构专项基金、金融机构专项贷款、社会资本投入“五个方向”,深度谋划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谋划一批立县立市的百亿级项目,谋划一批汽车配套、医药化工、新能源等领域优质项目,全年谋划储备5000万元以上项目390个,增长10%,计划总投资1309亿元,50%达到项目建议书阶段。坚持“五个一批”推进项目,构建谋划一批、招商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梯次推进项目格局,实现项目滚动建设。坚持“五张清单”招引项目,进一步完善项目、企业、平台、活动、政策招商引资“五张清单”,围绕新能源、新农业、新旅游等10大产业链,积极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力争到位资金500亿元,增长20%。坚持“五个可行”论证项目。以政策、环境、经济、技术、要素这“五个可行”,逐个项目、逐个要件进行论证,确保所引进项目符合国家政策方向,符合产业导向,符合环保要求,符合松原实际,决不能“挖到筐里就是菜”,更要坚决杜绝“双高”项目。完善“五个条件”推动开工项目。进一步完善百亿级、十亿级项目专班化服务、重点项目领导包保机制,帮助做好项目手续办理、建设条件、全程服务、开拓市场、入规入统工作,推动快建设、快投产、快入统。
——抓好经济运行。做好指标分解,对涉及GDP核算的82项指标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地区、部门和月份。领导包保专班推进,市级领导要坚持AB角包保。重点围绕十大产业链、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指标等,定期调度、发现问题、指导推进。市县两级经济运行专班要加强调度推进。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亲自督促落实。精准落实政策。及时收集、梳理国家和省优惠政策,结合“走遍松原”活动,将政策送到企业、直达基层、形成闭环。同时,尽快出台松原具体落实意见,以企业获得感为标准,有效帮助企业降成本、保要素、扩市场、解难题,推动企业稳产增产、提质增效。
——抓好开发区建设。加快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理清经营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推动经开区更好地聚焦主责主业。打通干部交流渠道,激发开发区干事动力和创新活力。科学编制开发区规划。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多规合一”原则,编制完善空间、产业、土地利用等规划。结合各开发区发展特点,精准抓好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科学布局,深耕细作产业链,制定发展目标、实现路径。抓好招商引资。围绕“主打”产业链,锁定行业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聚焦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年内国家级开发区至少引进5个10亿元以上项目,省级开发区至少引进10个亿元以上项目。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冬闲时间,抓紧做好手续办理、资金筹措、土地征拆等工作,力争天气转暖后第一时间动工建设。
——抓好财税金融工作。抓好财政收入。全力抓好税收工作,做到应收尽收,强化非税收入专业管理,确保非税收入足额入库。做好土地文章,让土地资源优势变为资金优势。抢抓机遇,提前动手,全面做好债券项目谋划储备和申报工作。做好国省预算内资金争取和使用。抓好财政支出。守好“三保”底线,保障重点支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做好清产核资、预算管理、资产资本化、债务管理等工作。加强国有企业管理。做好金融工作,加大金融助企力度,加大金融助农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妥善应对各类金融突发事件。加快企业上市,力争年内1户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抓好开放合作。扩大与长春市对接合作,深度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再谋划、对接、开工一批项目,确保与长春市合作项目数、总投资、年度完成投资等指标均稳定在全省前2位。重点加强与长春市汽开区、一汽集团合作,加快4个汽车产业园区建设,推动落实一汽集团200亿元新能源汽车装备配套配额。扩大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合作。加强与吉林大学等高校,中科院“一院三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力争再建设2所产业学院,落地转化10项科研成果。扩大与浙江省对口合作。继续推进“一市一园区”建设(舟山-松原产业园),加强政策倾斜,扶持5户浙江企业提质增效、发展壮大。扩大与发达地区战略合作。深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再引进实施一批项目。扩大国际合作。重点是支持嘉吉生化、毅润蛋白、正大集团等外资企业扩能上产,并深入企业总部拜访洽谈,积极争取更多投资和排产计划。
——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强力推进“千亿斤粮食”工程。全面落实中央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打好“五良”组合拳,确保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150亿斤阶段性水平。良田方面,今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647万亩以上。良种方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水稻、大豆品种14个,种子总产量超过1亿斤,良种覆盖率98%以上。良技方面,推广大垄双行、平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200万亩以上。良机方面,到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力争达到87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30万台,配套农具达81万台(套),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以上。强力推进“千万头肉牛”工程。打造亮点,推动龙江元盛引进和牛冻精12万剂,奥金斯肉牛育种生产使用胚胎2万枚。壮大规模,肉牛饲养量达到70万头,增长14.8%。全链条推进,着力构建包含冻精培育、饲料生产、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粪污处理、疫情防控、冷链运输等环节的肉牛全产业链条。统筹发展其他畜牧业,生猪饲养量达58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520万只、禽类饲养量达4500万只。强力推进“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工程。优链条,重点建设好十月稻田农业科技公司投资2亿元的农业科技产业园、吉林加盛食品科技公司投资1亿元的杂粮食品生产加工等15个农业产业链项目,打造玉米、水稻、杂粮杂豆、畜禽屠宰加工4条产业链。壮龙头,支持中粮、盼盼、嘉吉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再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户,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创品牌,建成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产品品牌生产基地8个,打造国内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6个。强力推进“千村示范”创建工程。强力推进“千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工程。高标准打造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推动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850万亩以上,规模经营比例达40%以上。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
——抓好工业运行。开展百亿级企业攻坚行动。对10个百亿级产业项目,加强包保帮扶、要素保障,推动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尽快生成企业、贡献增量。抓好规模企业壮大,促进十大规模企业、十大纳税企业和百户重点规上工业企业稳产增产,力争头部企业贡献率超过70%。抓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构建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年内培育“种子”企业100户,新增“专精特新”企业40户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实现“零”的突破。抓好“双停”企业盘活,年内盘活“双停”企业5户。抓好中小微企业扶持,尽快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加快复苏。同时,发挥各类“双创”平台孵化作用,力争年内新增市场主体4万户。
——抓好服务业发展。继续抓好服务业22大工程。加强日常调度和跟踪推进,深入实施“两业融合”,全方位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稳步回暖。提振大宗消费,持续组织汽车展销会、房交会、家电以旧换新、成品油市场整治等活动,有针对性向重点领域投放消费券,有力推动消费恢复性增长。扩大农村消费。建设乡镇物流综合运输服务站和农村物流服务点,加快推动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鼓励各地举办农村大集,最大限度激发农村消费能力。促进批零住餐消费恢复。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夜经济、小店经济、外摆经济等消费业态,拓展养老育幼、家政服务等活动。大力发展新旅游。以“冬捕经济带”建设为核心,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发挥“十二‘缘’月”品牌引领带动作用,谋划推进旅游项目41个,打造“大查干湖”旅游区、“一江两岸休闲集聚带”“扶余·三江秀水”“长岭·绿岭风光”“乾安·百湖田园”新旅游集聚区,提升旅游承载力和吸引力。加快发展农村旅游,谋划实施“农家乐”“民家乐”项目,策划推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乡村打卡、果蔬采摘等“一日游”精品线路25条,争创3-5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力争全年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5%和20%。积极发展新电商。落实新电商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围绕建基地、强物流、引人才、畅邮路,改造升级一批县乡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站,拓展快递业务,力争网络零售额增长10%。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整合粮食、蔬菜、二手车交易等专业化大市场5个,提升生产性服务业质量。
——抓好创新城市建设。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通过走访调研、组织线上和线下培训,全年新增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8户以上。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工程。紧盯省级科技发展计划支持方向,谋划储备20个优秀项目,优先列入2023年度市级科技发展计划。对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立项或通过验收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省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再落地转化科技成果5个以上。实施创新平台创建工程。年内新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8个以上。实施创新合作提升工程。深化与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加快推动重点项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培育与转化、共建产业学院等工作,年内促成科技合作项目10项以上。实施创新环境优化工程。推动更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和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奖励政策,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实现正增长。实施创新人才引培工程。全面落实省人才政策3.0版,启动实施“万名大学生返乡”工程。发挥平台集聚人才作用,培养、引进各类人才2万人次以上。实施创新县(区)创建工程。
——抓好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吉林省高效便利政务环境、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利企惠企市场环境、保障有力要素环境4个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推动全市营商环境稳定在全省第一方阵。持续改善政务环境。全面开展“一把手进窗口”活动。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缩流程、压减时间,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谋划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新版全流程审批系统在村屯按需上线应用,实现农民“办事不出村”。持续改善商务环境。建立重点企业清单,掌握企业业务方向、原料采购、产品销路、上下游关联企业等信息,常态化组织相关企业开展联谊、座谈活动,促进域内企业加强合作,畅通要素流通,助力企业抱团发展。持续改善市场环境。深入开展“走遍松原”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各类困难,满足企业生产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推广“企业宁静日”,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为企业营造“安静”环境。持续改善法治环境。坚持宽严相济、服管结合,妥善处理企业法律事务。强化法律服务,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活动。持续改善社会环境。围绕全国信用示范城市创建12项否决硬指标、8项具体评审指标、3项附加指标,逐一确定整改和推进措施,明确工作路径,认真抓好任务落实。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王学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