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引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作为传播文化、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助力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新征程,应进一步发挥图书馆文化传播功能,大力助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统筹文化资源,丰富办馆内涵,强化传播方式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了时间筛选和沉淀而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图书馆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等职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承等有着重要责任,也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未来发展中,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应更好发挥图书馆作用,为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提供更大助力。
强化顶层设计,让更多读者走进传统文化美好世界。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读者探索传统文化的好去处。应积极摸清馆藏资源“家底”,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普查梳理,针对治国、持家、经世致用、诗词、史书等众多不同类型资源加以科学规划,合理划分阅读难度,并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服务。如,对于晦涩难懂的典藏作品配备相应工具书,帮助读者真正理解其中文化内涵;做好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调研工作,配备专业讲解员和相关志愿者,为读者提升阅读体验做好服务。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更好吸引读者、提高其阅读兴趣,图书馆应进一步优化阅读环境,打造符合传统文化“气质”的浸润式阅读浏览空间,以浓郁的古典氛围吸引读者主动阅读,持续发挥好图书馆文化传播与文化熏陶的良好作用。
创新传播手段,不断更新传统文化“打开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图书馆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品读工作提供了科学遵循。信息化技术的加速发展,给图书馆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工作带来新机遇,为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提供了更多可能。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为用户营造动态交互、沉浸体验、虚实结合的知识获取与交流环境,积极彰显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拓展效应,把线下阅读推广和线上互动充分融合,不断拓宽读者参与范围,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加强合作交流,强化地区间、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以先进技术加持,持续创新知识共享模式。
强化活动赋能,更好激活优秀传统文化新活力。提升传统文化对读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关键在于图书馆能否提供读者需要和喜爱的、独具特色的服务和产品,让读者有更好的文化消费、享受和交流,这其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成为重要方式。要不断加强活动品牌建设,围绕传统文化的讲解、传播,开展深层次、多样化文化交流互动活动,如国学名著品读、国学讲座、经典诵读比赛等,吸引更多读者参与其中;定期组织交流沙龙、分享座谈会等,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让读者分享心得,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品鉴;围绕打造经典的节庆文化、节气传统习俗活动品牌,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非遗项目、当地历史文化等进行系统介绍和传播,引领更多读者走入传统文化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