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在我省,各种学雷锋活动遍地开花,学雷锋志愿团队争相涌现,他们把雷锋精神贯彻到志愿服务中,用实际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日记”……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来到这些志愿者团队,感受新时代雷锋精神——
雷锋,深深影响几代人的信仰,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时代在变,学习雷锋的方式在变,但雷锋精神的底色从未改变。这些变与不变,共同定义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长春市南关区益路公益志愿服务中心
一群受雷锋精神影响的青年
1月9日早上6点,长春市63岁的肾病患者姜先生突发急症来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检查。医生在检查时发现,姜先生的情况必须办理住院尽快手术。但由于近期血站血量频频告急,抽调不出足够的血量进行补血。
“那个瞬间真的很崩溃……”姜先生的外甥李昂回忆。很快,一条朋友圈文章转了起来。这是长春市南关区益路公益志愿服务中心发起的云端志愿计划,通过互联网将需要用血的个人情况向社会传递,寻求帮助。很快,寻求信息有了回复,20余位爱心人士强烈表达献血意愿,5个小时不到,提供备用血量储存超1500毫升。
“我舅舅生命体征平稳了,医生说手术很顺利,太谢谢大家了!”次日一早,李昂欣喜不已地向益路公益志愿服务中心转达病人情况。他激动地表示,为人民服务的人最可爱。
2010年,长春市南关区益路公益志愿服务中心的前身——益路公益志愿服务队在长春市成立。益路公益创始人兰廷双告诉记者,正是孩童时代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深刻印记为他埋下了人生中第一粒志愿服务的种子,也让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集结在一起,奉献爱心,一路成长。
作为青年志愿者,兰廷双敢想敢干,引领400余名青年致力于用小爱做大事,帮助人们了解最新的公益方式,推动观念、行为的改变。2022年探索出了“全链条”慈善公益模式益路青年善行计划。十余年来,益路公益已覆盖吉林省、辽宁省、贵州省、云南省。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我省,近年来像益路公益这样的青年志愿团队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快速发展壮大。他们的发展很有代表性,也展现出了青年人在新时代对雷锋精神的全新接力传承。
德惠市网络志愿者协会
一个善举 温暖一生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朵花打扮不出春天来,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在德惠市,就有这样一个志愿者协会,常年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把雷锋精神带到群众身边。
助学助残、关爱老人、日行一善、义务献血、宣传引导……自2011年成立起,德惠市网络志愿者协会秉承“一个善举,温暖一生”的服务理念,坚持创新开展志愿服务,如今已有注册志愿者1160人,自主创建志愿服务项目7大类19个子项,累计服务时长约7万小时,捐助现金185万元,捐物品折合人民币150余万元。
“多年来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由于家庭原因孤苦无依、学业受阻,一个善举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所以帮扶这些学生是我们尤为重视的一项。”会长高峰介绍,为了能把温暖送给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协会启动“爱助事实孤儿”项目,资助40名未满18周岁事实无人扶养儿童,根据年龄为其发放1200元每学年或2000元每学年的助学激励基金,帮他们完成学业。
2022年7月,项目负责人王大华带领志愿者第一次走进德惠市布海镇吉家村小明家中进行考察。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小明的父母均是残疾人,9岁的小明非常懂事,在学习之余还要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小明的很多时间都被琐碎的家务所占据,但是他却能乐观对待生活,体谅父母的难处,像一个男子汉一样。”王大华说,更让人动容的是小明的妈妈,她虽然肢体残疾行动不便,但是她坚强、不服输,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卖店,坚持每天早晚都去建筑工地卖货,白天在家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丈夫,虽然奔波劳累、挣的钱不多,但是她始终坚持着,想给孩子尽可能好的生活。
小明母子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让志愿者动容,也给了他们继续开展志愿服务的动力。高峰说:“我们协会每年在帮扶学生这方面捐助现金超过20万元,希望能帮助更多像小明这样的孩子完成学业、改变命运。”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德惠市网络志愿者协会一直关注困难群体,为老人修缮房子、送物资;组织手工编织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演练,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在节假日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活动,传递温暖和关爱……
3月1日,在德惠市献血屋,德惠市网络志愿者协会13位志愿者陆续前来参加献血活动,5位志愿者累计成功献血1700毫升、1个血小板。“为了迎接学习雷锋纪念日,除了献血,我们还要开展义务理发、家庭安全宣传、捐资助学等。”高峰表示,“学习雷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做好事是有意义也有价值的,希望我们的队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齐心协力把雷锋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松原市海洋之家志愿者协会
让学雷锋志愿服务融入日常
“孩子们,饺子好了,大家拿好碗筷过来吃饺子了!”饺子历来在人们心中有着非凡的意义。逢年过节吃饺子、待客宴友吃饺子、离家出门吃饺子……小小的饺子承载着丰富的内涵,亲手包的饺子更是代表着浓浓的心意,蕴含着无限的关爱与温暖。当松原市海洋之家志愿者协会大学生分会的志愿者们了解到智善之家托养中心的小朋友——“来自星星的孩子们”想吃一顿饺子的心愿后,便带着慰问品来到中心,开展了以“托养中心饺飘香·志愿青春暖童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孩子们送上春日的祝福以及社会的关怀。
“我们这里的孩子因为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与外界接触,无法和陌生人沟通。但是他们在活动中,跟着志愿者们学习擀皮、包饺子,看着煮好的热气腾腾的饺子,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托养中心的工作人员高兴地说,志愿者们不仅帮忙打扫了卫生,为孩子们包了饺子,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都很开心。
多年来,松原市海洋之家志愿者协会持续开展关爱困境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
在松原市星熠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海洋之家的志愿者们争先购买他们亲自编制的价值6000余元的手工艺品,帮“来自星星的孩子们”圆梦“微心愿”。“每一次爱心人士的到来,都能让家长看到社会的理解和关爱,让自闭症的孩子看到希望,让每位特教老师汲取到新的动力。”中心负责人李女士对志愿者的帮助与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关爱未成年成长、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是协会中心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2月18日,我们协会还举行了2023年度上学期助学金发放仪式,共为23名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发放助学金1万余元。目前,海洋之家的助学工作已形成深入调研、摸排建档、长期陪伴等全方位的服务机制。”
松原市海洋之家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理事长于海洋告诉记者,海洋之家志愿者协会将扎实做好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高效精准地开展各类助学、助困活动,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到“助困境学子有学上”的计划中,做孩子们的引路人、守护人、筑梦人,让更多困境中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实现人生梦想。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海洋之家志愿者的身影,我们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以实际行动为城市注入温暖力量,用志愿精神为弱势群体撑起遮风挡雨的屏障。”于海洋表示。
双阳区文化馆志愿服务队
文化服务滋润农民艺术心田
“真好看!很震撼!”今年正月十五,在长春市双阳区的“非遗过大年”秧歌展演,来自全区的28支秧歌队共1000余人表演了花棒秧歌,1.3公里的街路两侧人山人海,让围观群众看花了眼。如此热闹的文化氛围,长春市双阳区文化馆志愿服务队功不可没。
在满足城乡群众文化需求上,长春市双阳区文化馆以“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惠民”为服务宗旨,于2017年成立了“文润阳城 艺惠万家”群文辅导进村屯志愿服务队,组建了以文化馆辅导干部为核心队员,文化志愿者为骨干队员的262人的志愿者团队。
50多岁的高树申是双阳区小石村村民,从小就心怀文学梦,因为在当地文笔不错,村里有个大事小情的也常常找他写点材料。一次,高树申看到双阳区文化馆印制的一本刊物,动了心,带着他的作品专程到文化馆走一趟。令高树申没有想到的是,文化馆非遗部副主任杜鹃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对他的作品耐心辅导,高树申非常感谢。“他第一次到馆里来的时候,带的是用信纸写的诗歌。其实他写小说也很不错,文章挺有乡土特色的,很朴实。”杜鹃是“文润阳城 艺惠万家”群文辅导进村屯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在队中主要负责文学辅导。后来高树申经常通过微信将自己的新作发给杜鹃,常常能获得“开小灶”式的指导。高树申的写作水平像他养的牛一样,茁壮成长。
省级非遗花棒秧歌是双阳区保留最为久远的民间舞蹈,流传至今,已经有230多年历史。据双阳区文化馆馆长张鑫介绍,目前全区200多支秧歌队中,花棒秧歌占到30%—40%,“花棒秧歌的打棒动作是在做农活的动作中衍生出来的,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有一多半的花棒秧歌队伍都在农村,即便是双阳区的南边和北边,花棒秧歌的动作也不同。”张鑫说,志愿服务队不定期地走村串屯,教村民很多新动作,常有村民拉着老师们的手,舍不得让他们走。
50岁的孙辉打花棒秧歌是位好手,年轻时在秧歌队里打头,能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孙辉做梦也没想到的是,志愿服务队的老师进村后,帮他完善动作,传授了表情、眼神的表演技能,把他带上了更大的舞台。“我们给他指导的是舞台的感觉,平时在室外打秧歌怎么开心怎么来,上舞台时眼神要和观众有交流。”杜鹃说。在志愿服务队的帮助下,孙辉于2019年在双阳区的比赛中获得了“花棒秧歌王”的称号。
6年来,“文润阳城 艺惠万家”群文辅导进村屯志愿服务队到村屯实地调查,了解农民的学习需求,再根据实际情况,下派志愿者利用节假日时间下乡辅导。舞蹈、声乐、器乐、摄影、文学辅导……丰富的内容让村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文化的滋润。有人成了诗人、作家,加入了长春作家协会;有人在长春市农民摄影大赛中获奖;有人多次登上长春市文艺演出的舞台;还有人在农民歌手大赛中崭露头角。双阳区文化馆志愿服务队温润了农民文化爱好者的艺术心田。
……
60年走过,雷锋精神已从个体的品格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指引着无数的“雷锋”奋发前行。雷锋的精神,流淌在日记本里,闪耀在他为人民做的一件件小事里,也流传在一代代学雷锋的人们心中。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