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7版:文苑茶坊

聂耳 谱写激情燃烧的民族战歌

邢文国

每当高昂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我们总会肃然起敬、热血沸腾。这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让这首歌的曲作者聂耳发出至今都令人振聋发聩的呐喊?日前,我有幸来到人民音乐家、《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聂耳的故乡云南省玉溪市参访,感受聂耳生命的律动。

聂耳故居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北门街3号,系聂耳的曾祖父聂连登于清末所建,传至聂耳的父亲聂鸿仪。故居为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临街面楼下原为半截砖墙,外有护板,上部为活动木板窗,开为铺面。街面楼下房檐上仍有半截依稀可见的浮雕图案。1902年,聂鸿仪去昆明行医,又留给聂耳的大嫂王静珍居住。聂耳1927年初中毕业后,曾随母亲彭寂宽回玉溪,于农历6月22日至7月10日在此复习功课。这个旧式四合院完整保留着聂耳和家人当年在这里生活的痕迹。厨房、药铺、母亲的卧室、聂耳和三哥的卧室。1992年3月,玉溪市人民政府将其修复一新,并建造聂耳塑像。2013年,聂耳故居更名为聂耳故居纪念馆,馆内现藏文物近500件,包括聂耳的日记、乐器、衣物等。展厅以聂耳生平为主线,系统介绍了聂耳生活、学习、音乐艺术造诣等方面的成长发展,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反映了聂耳为民而歌、为国而泣的家国情怀。

在玉溪,我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里到处都有《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玉溪人民深情缅怀聂耳,聂耳路、聂耳山、聂耳公园、聂耳广场、聂耳大剧院、聂耳小学、聂耳音乐基金会等早已声名远播……聂耳的故乡,每一个用聂耳命名的地方都在回荡着他青春的绝唱。

参观聂耳纪念馆,进一步知道了聂耳的光辉一生。这位天才的人民歌手1912年2月15日生于云南昆明,原名聂守信。他4岁丧父,靠母亲继业行医维生。青少年时,他先后就读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和云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聂耳在校品学兼优,从小就喜爱云南的民歌、小调、滇剧、花灯与民族民间音乐,会笛子、二胡、三弦、月琴等乐器,还曾参加过学生音乐团并担任指挥。在聂耳的幼年时代,他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成春堂药店。不久,父亲去世,药店由母亲经营,原本殷实的家境开始中落。所以,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打着算盘算完账后,便是叹气和发愁。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的母亲能唱各种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间广泛流传的洞经调、花灯调、洋琴调等,动听的歌曲与歌曲里的故事,让聂耳很着迷。

正是从母亲唱的歌中,聂耳知道了蔡锷这个名字。蔡锷将军在云南讨袁护国的壮举,在少年聂耳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16岁那年,聂耳背着家人偷偷报名参了军,被编入十六军湖南新兵队受训。1931年4月,聂耳考入音乐家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担任小提琴手。第二年11月,他进入著名的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参与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和“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的活动。

聂耳曾在北平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他穷得买不起一件棉衣,却经常深入生活在天桥底下的贫苦艺人中间,用有限的几个钱来收集北方民间音乐素材,聆听卖嗓子、卖武功艺人的叫卖声。

在上海期间,他也经常踏着晨霜夜路,深入工厂去体验女工们上班的辛苦,还与小报童们交上了朋友,从而创作出 《新女性》《卖报歌》这样的歌曲。没有稳定的居处和起码的创作条件,他在上海用了一年的时间苦苦积攒,才买回了一把梦寐以求的廉价小提琴。

聂耳本就是一位志存高远的热血青年,他用音乐做武器投入了伟大的抗战救亡的洪流之中,他创作的《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大路歌》《卖报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新女性》《塞外村女》和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一首首激动人心的战歌,带着振奋人心的力量,飞向抗日战场。他的这些歌曲集中表现了工农群众在阶级压迫下的苦难和斗争,作品都来自他深入社会生活最底层所获得的感情与素材。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音乐与其他艺术、诗、小说、戏剧一样,它是代替大众在呐喊,大众必然会要求音乐新的内容和演奏,并要求作曲家的新态度。”

1935年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同志悄悄来到青年音乐家聂耳住的小阁楼上,递给他一个香烟盒,郑重地说:“这是诗人田汉在狱中写的《义勇军进行曲》,请你为它谱曲……”

聂耳立刻在霞飞路1258号3楼自己的居所投入了创作。深夜,他一遍遍吟诵着慷慨激昂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歌词,全身热血沸腾,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个画面,仿佛看见英雄的中华儿女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奋勇地冲向前方。激情化成一个个铿锵有力的音符,他一会儿在桌面上敲打着节拍,一会儿在楼板上跺来跺去,一会儿含泪低吟,一会儿又不管不顾地唱了起来……心头积蓄得太久的泣血呐喊深深压在他的心头,此刻都如飞流直下,一泄笔底。他将民族的呼声成功地诗化在曲谱里,将抗日救国之意、同仇敌忾之情高度浓缩、高度抽象、高度升华,呈现出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超时空的凝聚力和震撼力。他的屋门被敲得直晃,聂耳从创作的激情中醒来,房东推开门说:“你又跳又唱的……”聂耳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写了一个晚上。他忙向房东道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滚烫的歌词让聂耳心情激荡、彻夜难眠。

聂耳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派的注意,党为了聂耳的安全,便安排他出国学习,他带着未完成的曲谱,登上了东去的轮船。汹涌的海浪、澎湃的心潮、阵阵海风,他心潮起伏、彻夜不眠,终于完成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并于1935年夏寄回祖国。这是聂耳—生中完成的最后一首歌,也是他“最后的吼声”,它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战斗力量。无数革命先烈就是高唱着这首战歌,用自己的胸膛朝向敌人的枪口,迎接着祖国的解放。

哪里有侵略者的屠杀,哪里就有《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和着这首歌曲的激昂旋律,整个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波波高潮。画家丰子恺曾回忆:“我从浙江经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时,抗战歌曲不绝于耳,连荒山中的三家村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都市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首激情燃烧的战歌就是唤起全民族奋起抗战的号角,从此响彻在中国大地上。 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通过,此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每当我们听到庄严雄壮的国歌,就如同听到嘹亮的号角,永远召唤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