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新征程上,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理解体医融合内涵,加大科普宣传及各项工作力度,推动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更好提升百姓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
提升认识,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一些慢性疾病与缺乏运动或者运动不足有相关性,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来说,必须有科学的运动指导,知晓应该进行什么运动,每次多长时间、多大强度,保证怎样的运动频次,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停止或者调整运动方式。从这一角度看,体医融合发展对于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大健康理念,推进健康和体育领域理论、管理、技术等方面创新,构建完善的体医融合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体系,发挥体育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防治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在理念、政策、设施、组织、人才及服务保障等方面推动体医深度融合。要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针对生活行为方式、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等健康影响因素,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统筹社会、行业和个人三个层面力量,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体医融合服务,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努力减少疾病发生,助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要积极推动体医融合服务项目落地,科学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特别是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好工作,强化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从专业角度为相关疾病患者群体制定运动指导方案,开出精准运动处方,从而促进人们更加科学地通过运动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健康水平。
强化建设,促进体育资源和医疗卫生资源深度整合、互相赋能。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解决部门联动、人员队伍建设、实操培训及相关机构运营等环节存在的短板,明确体医融合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分工,给相关人员和机构合理的激励,同时加强力量,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制度支撑,推动体医融合科研创新,发展相关服务产业,助推体医融合学术成果更好更便利地应用到实践中。要注重资源共享,建立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将体育渗透于医疗领域,将医疗应用于体育领域,增进体医双方合作,扬长避短,更好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健全体医融合领域标准规范和指南,优化各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基层健康和卫生部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配置,大力发展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慢病管理、运动康复等服务业态,并推动其与体育产业中的运动指导、基础设施、专业器械和场地建设各方面工作融合起来,在健康城镇、健康社区、健康单位等建设中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要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部署,开展好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壮大队伍,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相关部门和机构要在工作中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合作,拓展全民健身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建设好体医融合人才队伍。要把人才培养纳入各级体育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计划,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专家库建设上下足功夫。鼓励体育院校、学科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科学设立专项课题研究,建设教师技能提升和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置有利于培养体医融合人才的相关专业。加大运动处方师培训力度,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增设健康管理、基础医疗和急救课程等内容,积极组织面向社区医生、全科医生等基层人员的运动健康干预培训。
做好科普,强化群众健康意识。努力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运动规律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近年来,人们对“运动促进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需要不断加大体医融合宣传力度,为传播、普及体医融合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继而促进群众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健康观和自主自律的健康意识,引导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组织健康、健身专家深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宣讲、教育与服务,普及“运动是良医”理念,让群众了解和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项目、方法、运动伤病防治等方面知识,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更好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打造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利用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加大健康科学知识宣传力度。做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大力培养体医融合型健康教育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