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家里有很多书,鲁迅的《野草》,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有《诗经》《唐诗三百首》等一些其他书籍。我喜欢李白的浪漫,也喜欢辛弃疾的豪放,每当读到岳飞的《满江红》时,就被他那种丹心碧血与爱国情怀所感动。有的书大致看看就觉得索然无味,但《三国演义》却让我捧在手里,久久不愿放下。
《三国演义》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尤其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义,让我热血沸腾,情难自己。我喜欢赵云的百战百胜,更喜欢关云长的智勇双全、义薄云天。这些英雄就长在我的心里,让我从小就有了朋友义气之类的性格。
有一年夏天,解放军拉练来到我们红石村,其中有几人就住在我的邻居家。看到这些解放军叔叔一身戎装、高大威武,更让我心生崇敬。我多想长大以后能够穿上这身军装啊,也就是从那时起,军营是我童年的梦想,英雄便是我精神的家园。
等我到了高中的时候,我又一头扎进金庸的江湖之中。可以说,金庸的作品对我的文学创作影响非常大,金庸小说严谨的故事架构、简洁幽默的语言,以及叙述当中大量涉猎的各种知识,都让我非常喜爱。我沉浸在金庸的江湖中。飞雪连天射白鹿,笑傲神侠倚碧鸳,这是金庸创作的14部书。我每年春节都尽量看一遍,当作节日里对自己的奖赏。武侠武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一种目的,最最吸引我的当然是里面的英雄人物。侠之大者,兼具儿女情长,往往让我潸然泪下。比如《天龙八部》里的乔峰、《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神雕侠侣》里的杨过等等,都让我肃然起敬,由衷敬佩。《三国演义》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金庸的武侠让我知道了怎样创作。
我崇尚英雄,从小就埋下了种子。我又是地道的东北人,所以我喜爱抗联。我知道很多抗联故事,往往被他们艰苦卓绝的事迹所感动。2013 年,我带领近10人的创作团队,创作了完成了5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陈翰章将军》。
我创作的几部长篇小说都是战争题材的。虽然我没当过兵,但我有军营情怀,我对部队生活很了解,一个是经常翻阅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另一方面我接触过几次部队,带敦化作家到珲春图们等边防哨所采访,体验生活,还到部队讲过课等等。
东北抗联14年的艰苦抗战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一部用鲜血凝成的革命史诗。每当看到莽莽林海、皑皑白雪,我就会想起他们,想起陈翰章年仅27岁就牺牲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就会想起杨靖宇领导抗联与敌战斗的情景……就在我整理这些抗战资料的时候,突然发现了“河豚计划”这一历史事件。日本侵略者将这个计划付诸实施,但最后此计划无疾而终,揭开表象一层层地挖掘下去,我们会恍然大悟,原来是抗联侦察英雄周亚飞打入敌人内部,他英勇机智,在同志们的配合下,多次打乱敌人的部署,查清并粉碎敌人的阴谋,使日军妄图分裂东北的“河豚计划”彻底破产。长篇谍战小说《河豚计划》就是根据这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展开的。
周亚飞是一个英雄,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就像周亚飞自己说的:这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虽然活得很苦,但我们心里是甜的,因为我们胸中有情怀,心里有信仰。是的,那些舍生忘死的抗联战士们为什么选择那样的道路,就是因为他们心里有信仰,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亲人们的安宁英勇地战斗着。我就是因为这些不朽的英灵而拿起了笔,为他们立传。
英雄一般指有超出常人能力的人,他们能够带领人们做出巨大的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或者他们自己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这是所有英雄共同一致的地方。我心目中的英雄还一定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是有着爱和恨,有快乐有悲伤,更有家国情怀的。《河豚计划》里的周亚飞就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就像施战军老师评价的:《河豚计划》里有大情大义,也有儿女情长,既有同志间的相互信任,又有朦朦胧胧的男女之情,但周亚飞都能从容应对。
《河豚计划》这部小说有独特的看点:周亚飞参加抗联前和妻子安然同在新京一中任教,周亚飞不辞而别加入抗联,安然则进入满铁情报处。为了“河豚计划”,六年后周亚飞打入敌人内部,但新京警察局特务科不相信他,派安然和他复婚监视他。两人同床异梦,互相设防又互相信任,直到最后,周亚飞才知道安然是苏联远东情报局的情报员白狐,她不是监视他,而是时刻在保护他,她不仅是他的妻子,还是他的同志。最后两人双双走向刑场。
这部小说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和施战军的肯定。那是2016年的春天,延边作家协会和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了鲁院培训班,《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来授课,我把书稿给他后,他非常认真,一晚上没有看完,便把书稿带回北京。过了半个月,他才把评语发给我。他在电话里说:“我看得很细,一是怕你糊弄,二是怕我糊弄。”
我写《河豚计划》,是因为这个故事感人,是因为我心中有无数勇敢的抗日英雄,是因为先有了这种感动,才有了这部小说。
我在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会有一个梗概,也就是架构,但在实际写作的时候,不一定全按照这个梗概写,有时会随着故事的发展不由自主地写下去,但一般不会偏离太远。就像《决战东宁》,无论故事如何旁逸斜出,终要回到主线。
长篇小说的创作手法很多,也因人不同,我在创作几部小说的时候,小说的节奏比较快,也就是小说速度比较快,画面感强。这种小说比较容易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我把这种创作称为长篇小说创作的电影手法。
在《河豚计划》中,我很少使用心理描写,就是为了在改编的时候没有旁白,没有过多的解释。我通过人物的行动、故事的发展来塑造人物的性格。《河豚计划》说到底,就是要宣扬一种精神,一种英勇不屈、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不忘国耻,才能缅怀历史;为了和平,请记住战争。
我们要立体地看待作品,有的好作品与激情或与情怀有关。《河豚计划》是我心中的武林,是给英雄演绎的武林,是能圆少年梦的武林。就像我的另一部小说《决战东宁》,虽然是战争的大背景,但展示的是对和平的希望,留给人们的是一种思考,一种对战争的思考,让读者对战争理念有一个新的认识。
文学的终极是故乡。一个作家,不管是你漂泊在外,还是叶落归根,他的作品里写得最多的还是他的故乡。其实每个作家都是在写故乡,我也一样,始终有一个浓得化不开的情节在里面。那些山川大地,每一片树叶、每一朵浪花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那些村庄乡野,每一片土地、每一缕炊烟都寄托着英雄的愿望。
任何一座发生过战斗的山峰都是文学的富矿,它能承载千年的沉淀,也能生长曾经的记忆,让英雄的事迹在人世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