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8版:三农

农安:肉牛产业蓬勃发展

本报记者 王春胜

农安县肉牛饲养已成规模,饲养量达38.01万头。巴吉垒镇双榆树村养牛大户王大雷投入10万元,科学配比饲料饲养肉牛,目前肉牛存栏280多头。 本报记者 王春胜 摄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决策部署,实现百万头肉牛工程,农安县立足农牧大县的优势资源,积极创新发展,通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采用“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合作社+农户”的现代科学肉牛养殖模式,投资建设肉牛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化项目,加快肉牛产业链资源整合,从种植、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等环节拓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发展水平。

肉牛养殖迈向绿色循环

农安县巴吉垒镇双榆树村养牛大户王大雷一直以来都在与土地打交道,为实现生态养殖梦,几年前他购买了一块废弃地建起了占地1万余平方米的肉牛饲养场,目前肉牛存栏280多头。

王大雷家一开始只养了十多头牛,随着养殖规模扩大,2017年已发展到上百头肉牛,现在他对肉牛养殖非常有信心。王大雷说:“养牛具有周期性,只要掌握了养殖经验和技术一定稳赚钱。搞生态养殖一直是我的梦想,现在牛舍投入10多万元,安装了排风设施,保证牛舍冬暖夏凉、空气流通好,再配合科学配比饲料饲养肉牛,产业一直向着绿色养殖方向发展。”

在养殖基地内,一个库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王大雷告诉记者,牛每日的主食都来自这里,这些饲料玉米秸秆是从周边农户那里收购来的。王大雷为养牛购置了两台拖拉机和运草车,今年收购了包括本乡在内的80多垧土地的秸秆。王大雷介绍:“玉米秸秆是天然的牛饲料,牛吃了以后利于消化和各种养分的吸收。生态养殖肉牛不仅能够节省粮食,而且还能将秸秆变废为宝。”

粪污“变废为宝”综合治理见成效

随着肉牛养殖规模扩大,粪污处理是一个问题,如何走上绿色养殖发展之路,位于农安县巴吉垒镇的肉牛特色小镇启动了“坚持种养结合、坚持绿色发展”改良盐碱地计划,充分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的有利契机,由经纪人将各村养牛户堆积的牛粪统一运到盐碱地。

最近一个月,粪污“处理”经纪人邵国剑可是一个大忙人,他一直在做牛的粪污处理工作。他告诉记者,牛粪发酵会产生有机物质,把牛粪发酵后运输到地里覆盖地表,能够调节土壤酸碱度,活化疏松土壤,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合理增施有机肥,一方面可有效改良土壤,改善盐碱地养分配比;另一方面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有效改善盐碱地的保水、通气、热传导状况,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利用效率,促进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的释放,从而促进地表植被的生长。据介绍,在粪污的综合利用方面,巴吉垒镇围绕肥料化开展了一个整村推进试点,在养殖比较密集的村屯,以屯为单位建立1—2个粪污临时收集池,养殖户将养殖产生的粪污运送到临时储粪池,再将粪污收集池内的粪污进行还田,有效增强了土壤的肥力,也提高了耕地的产量。目前,已累计清运粪污9万余立方米,可有效改良盐碱地800多公顷。

牵住“牛鼻子”畅通绿色循环农业全链条

农安县以项目为载体,把扩大有效投资和狠抓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求跨越的动力源泉,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加快肉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肉牛产业。

今年一季度农安县肉牛饲养量达38.01万头,同比增长37.9%,其中,存栏和出栏分别为32.2万头和5.81万头,同比增长分别为33.6%和68.9%。

巴吉垒镇的李家围子村,距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区2公里,占地面积10.8公顷的长春城开农投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项目是绿色循环畜牧产业示范园区项目的子项目之一。城开农投集团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原则和“十年先进,二十年不落后”的标准设计,利用国内外先进设备与工艺,力争建成国内一流肉牛屠宰加工厂,打造行业建设标杆。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延长农牧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完善利益链,既满足中高档肉品消费需求,又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单体建筑已经完成施工,厂区硬化、亮化、厂区停车场等预计于5月中旬全部结束。屠宰设备、分割设备、制冷设备、污水设备均已安装完成。

“一头牛”牵出“一条产业链”,农安县“牛产业”项目多点开花,形成新的特色产业集群,共同构成了集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打造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新引擎。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