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理论评论

在网络时代更好凝聚青春力量

沈雪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对新时代新征程做好青年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青年脉搏,深入研究当代青年成长的新特点、新规律,探索网络时代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新办法,鼓舞和激励新时代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拼搏。

继承和弘扬我们党重视青年工作的优良传统。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组织引导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青春力量。广大青年始终与党同心、勇于担当,把青春荣光镌刻在光辉史册里。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始终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青年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牢牢抓在手上,坚持党管青年,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动青年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是党对青年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新定位。坚持党管青年,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青年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新征程上,要继往开来、守正创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做好青年工作,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要坚持高站位引领、全链条推动,全方位关心、爱护、服务广大青年,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光辉旗帜指引青年,用党的优良作风塑造青年。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国内外形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青年思想意识和行为中的现实问题等,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切实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提升青年工作实效。

重视网络化环境,彰显数字化特点,培育新时代好青年。青年工作不是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而是事关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政治工作。当代青年网络化生存趋势明显,学习、生活、工作中对网络的应用愈发频繁,热衷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崇尚个性、追求个性等特点在网络时代、网络空间表现得日益明显,网络也成为青年互动交流、表达诉求、反映意见的主渠道和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成为青年人的常态,数字化场景成为青年人生产实践、生活消费、休闲娱乐的重要依托,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充分适应网络环境,运用数字手段,才能进一步做好青年工作,引导青年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一是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青年工作第一位的要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家国情怀,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我之中,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二是坚持人民立场,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三是在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说网言、道网语,以网络技术运用、话语体系转换、网上朋辈教育等方式从思想深处打动青年、激励青年。

建好用好网络化平台,增强高校数字化思政育人感染力。当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大有可为。网络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眼界宽、知识面广、接受新生事物快。只有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构建网络化思政平台、数字化思政育人模式,才能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统筹整合、资源共享、沟通协调、协同引导等效能发挥得更好。一是推动内容资源、渠道资源融合。运用大教据和智能化方式获取网络上的思政热点以及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等多角度把党的科学理论讲深刻,把中国故事讲生动,特别是要善于用眼前事教育眼前人,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激励学生。二是强化思政智慧课堂建设。从软硬件上夯实基础,健全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三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与学生的数字素质。引导教职员工强化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实践的意识,指导学生提高对数字技术的科学应用能力和对信息的识别、判断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抵御错误思想和低俗信息的腐蚀,在思想洗礼、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四是完善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评估体系。对数字思政的实施和优化进行有效引导,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