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版:理论评论

人才分类评价要破与立有机统一

王 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集聚地,拥有一大批教师、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激发人才活力至关重要。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把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落实落细落到位,更好地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在新征程上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以“破五唯”为基础,树立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观念。随着国家政策支持、相关方面投入加大、人才评价改革不断深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人才评价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评价中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还于一定范围内存在,“数论文”“比奖项”“摆帽子”等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在困扰着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人才评价中的一些工作与新时代新征程发展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人才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高、改革难度大,如何更好“立新标”,需结合具体实践不断探索。要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的部署要求,锚定“破五唯”,夯实根据不同专业技术创新活动类型探索新的评价指标、方式、周期、内部制度的基础,致力于进行系统设计,通过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的务实之举,更好形成人才分类评价的新标准、新方式、新机制。要以“破五唯”为基础,切实推进人才分类重构,降低单项因素权重,形成以综合因素评价高校人才的导向——不唯论文,更看教学科研育人质量;不唯职称,更看教学科研育人水平;不唯学历,更看教学科研育人能力;不唯奖项,更看教学科研育人成效;不唯帽子,更看教学科研育人贡献,强化评价的科学性和含金量,不断丰富完善高校教师成长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单一评价格局,提升高校人才分类评价质效。分类评价旨在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要着力解决原有评价对高校教师学科、专业、平台和团队等匹配度要求不高,一些年轻教师因评价制约而成长受限,一些教师可以凭借单一评价因素“躺平”等问题,切实推动评价理念与机制的变革,促使一维评价向多维评价转变,引导教职员工潜心教学研究、安心教书育人、追求卓越,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一是设置不同发展系列,丰富不同类型人才的选择,构建标准明确、权责清晰、评价科学、转换有序的分系列发展体系。二是改变以往的单一指标体系,以多维度的评价标尺让各类人才各美其美。比如在艺术体育类人才评价中,要看重艺术作品、竞赛等实践成果,体现尊重不同学科差异性。三是对能够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造性开展研究工作的人才,建立发展“绿色通道”,采用一些超常规评价手段,助力人才快速发展。

彰显结果导向,以分类评价让真正有贡献、有突出业绩、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实现人才评价标准“破”与“立”的有机统一,注重对有突出贡献者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注重标志性成果,分门别类地引入同行专家评议,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企业主体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评价等系数。更加关注发展潜力,敢于破格使用,引导激励各类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