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当代学生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育人素材,正是思政教育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优质教学资源。新时代新征程,广大高校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好用好中华文化所蕴含的丰富道德内涵与价值理念,进一步明确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命与任务,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更多拥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的青年人才。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上的旗手,对于大学生文化底蕴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教师队伍建设各方面,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性会议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教育的重要论述,深植文化根脉,引领广大教师在思政岗位上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切实履行好新时代文化使命。不断完善思政教育专职队伍激励保障机制,解决好教师待遇、职务聘任等问题,建立专项评优奖励制度,使他们能全身心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严格教学任务考核,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质量。加强文化业务培训,注重文化教育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引导思政课教师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培养过硬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与教学能力,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和传播者。
打造精品文化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打磨思政课程要注重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以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为重要特征设计相关课程,展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要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探索符合时代情境的表达方式,使之形成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互相浚通的活水,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基因,共同滋养高等教育,释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教学方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如讲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可以引入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典型案例,以郑和下西洋案例为背景,说明中华民族崇尚和平、以和为贵的民族基因,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解决21世纪人类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持续改进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形式。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成长成才需求,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方法,完善内容设置、创新话语表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讲生动、讲形象、讲精彩,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思政课,培育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文化创新思维。
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检验课程效果的重要标准。“大思政课”从更宽广的视角拓展思政课形式,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强化思政课与实践联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就是“大思政课”的重要形式。要科学设置思政课重点讨论话题和调研课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活动,主动思考,促进思想理论的转化吸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常应用。在中华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比如端午节时包粽子、冬至时游园会等,让学生们在参与中更加深切地感知中华文化魅力。组织学生参与典籍版本参观学习、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等课外体验活动,近距离感受文化意象、文化精神、乡愁记忆,引起学生的文化观念、物用、审美共鸣。文化的传承创新在于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综合运用VR、AR等技术手段,构建交互式体验场景,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引导学生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导向,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还原相关场景进行体验,给学生带来更真切的文化感受,使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思想精华、鲜明特质有更清晰的认知。要通过丰富多彩、古今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思想文化滋养,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