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比天大,艺无止境。”这是国家一级演员、编剧,农安县戏剧家协会副会长陈照阳一直践行的人生格言。
在农安县黄龙戏传承保护中心二楼长廊处,有一张黄龙戏剧团第一代团长的照片,那便是陈照阳的爷爷陈集起。如今,陈照阳已成为该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室的主任。“我爷爷在21岁时,被调到黄龙戏剧团任团长。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一家几辈人的命运都跟黄龙戏交织在了一起。父亲也是从这里的党务岗位退休的。”陈照阳告诉记者。
陈照阳从小就经常端端正正地坐在板凳上听爷爷读剧本,放学后还穿梭在剧团排练场玩闹嬉戏。耳濡目染的戏曲艺术,早早就在他心中萌芽。1995年,吉林省戏曲学校的黄龙戏小科班招生,在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尚可的陈照阳,对父母软磨硬泡报了名。自此,陈照阳踏上了艺术这条路。
谈起学戏的过往,陈照阳记忆犹新。他说:“我最初接触戏曲、接触黄龙戏就是因为我爷爷。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每天晚上,爷爷都会支起一个小炕桌,在非常昏暗的灯光下写剧本。每次写到非常得意的桥段或者唱词的时候,就读给我听。那时,5岁的我是他最忠实的听众。”1995年,初中二年级的他顺利地通过了农安县黄龙戏剧团的小科班招生考试。初学艺,在戏曲打击乐科做了启蒙。由于年少贪玩,他耐不住打击乐的枯燥,转行学习了表演。1998年毕业后留团,也正是那时候,黄龙戏的发展陷入低谷。维持不了生活的微薄工资让大多数黄龙戏职工不得不另谋生路,不到20岁的陈照阳却和为数不多的同事一起,坚守在黄龙戏破败的排练场。正是这一份坚持和热爱,让他获得了更多排练和演出机会。
“那段日子很艰难,但我从没想到过放弃,这份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 陈照阳激动地告诉记者,“现在脑海里还会时常回想起爷爷讲述黄龙戏当年演出时的盛况,以及七八十年代被百姓追捧时的辉煌,爷爷写剧本时的画面经常会在眼前浮现。”
苦心人,天不负。多年来,陈照阳参演了黄龙戏大小剧目几十个,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表演奖项。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他对戏曲越来越了解,表演也越来越精进。在成绩面前,陈照阳初心不改,成为编剧的梦想愈发强烈。于是,陈照阳拿起了笔,开始像爷爷那样,走上了戏剧创作的道路,笔耕不辍。2015年,他的处女作《醉鬼相亲》荣获“吉林省二人转戏剧小品编剧一等奖”。小试牛刀,便有所斩获,命运为陈照阳开启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第二年,我编写了大型现代戏剧本《粘豆包》,获得了“2016年黑吉辽蒙四省区优秀剧目展演暨吉林省第二届吉剧优秀剧目汇演”的“桃李梅剧目奖”,转年又奉调进京,代表吉林省优秀剧目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基层院团会演。”
介绍着自己的创作成果,陈照阳深有感触:“这部大戏对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和挑战,剧中设定了‘养父子’人物关系,通过拾子、养子、寻子又认子的故事线索,讲述了一个展现人间大爱的亲情故事,收获了文化部领导、专家、观众的赞誉。”从此,陈照阳正式迈入编剧行业,创作的脚步没有因为一次成功而停顿,陈照阳编写的一部又一部精品接连问世。
2017年,《丁字路口》荣获第十五届全国人口文化奖“戏剧类三等奖”;2018年,大型现代戏剧本《春暖花开》被文化部列为扶持项目并给予奖励;2019年,现代小戏剧本《卖秋裤》荣获温州市剧本征集一等奖…… “一转眼我在这条路上走了近30年,未来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也许实现愿望的过程很苦很累,但是心愿成真的那一刻,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采访结束前,陈照阳对记者说:“保护和传承黄龙戏剧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我来说,这是责任,更是戏曲人应有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