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三个矿工的“同一时刻”

本报记者 栾哲 邹鹏亮

6点11分。

站台外的天空泛起鱼肚白,晨光射穿薄雾,动车一路疾驰,目的地,珲春。

这一时刻,正在家中整理上半年工作总结的马宏坤,打开手机发了一条信息:建军,这次“创先争优”你被评为优秀党员,“七一”表彰会还有三天,你把发言稿好好准备一下。

这一时刻,早早来到单位的赵建军喝了一口浓茶,眼睛一直盯着监控屏幕里的生产画面,手机响起了提示音。

这一时刻,下夜班的王洪亮在家中睡熟还不到两个小时。

三个人都是吉能集团珲矿公司的板石煤矿员工,是记者此行的采访对象。

三个半小时后,我们陆续见面了。

和想象中昏暗的井下、灰头土脸的矿工、一筐一筐地挖煤完全不一样,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笔尖记录的是“智慧”煤矿的发展密码,镜头对准的是新时代矿工昂扬向上的身姿……

板石煤矿和它的“马矿长”

马宏坤是记者见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不,准确地说是“听到”——

在走廊尽头的会议室,马宏坤正在给机电组开会。“把煤炭从黑色变成绿色,把高碳变成低碳,把污染变成清洁,就四个字——科技兴煤。”

第一眼看到马宏坤,意外挂在了记者脸上。帅气的面孔,整洁的工作服,戴着一副眼镜,马宏坤更像是一位儒雅的学者。

“马矿长是黑龙江人,大学毕业就到我们矿上了,一干就是15年。”

“马矿长是从最普通的一名员工,一步一步干上来的。”

“要说我们这里下井次数最多的人,那还得是马矿长。”

工友们七嘴八舌地向记者介绍起马宏坤,他是板石煤矿的机电副经理,但大家更习惯叫他“马矿长”。

科技兴煤,不仅“马矿长”挂在嘴上,更是板石煤矿的“武功宝典”。从人工采煤到机械化采煤,再到如今的智能化采煤,我省的煤矿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科技兴煤战略引领下,板石煤矿2022年全年盈利近3123万元。

科技兴煤,板石煤矿有“重器”。刚寒暄两句,机运科科长赵建军领着记者来看他的宝贝玩意儿。

“我们今年4月购入的两台单轨吊车,不仅解决了支架、支护材料等物资运输的问题,还解决了前往工作面人员的运输问题,节省了大量时间,也缓解了矿工的体力。”

他口中的单轨吊车科技感十足,外观像极了一台列车,它最大的不同是轨道不在地面,而是铺设在巷道的顶板上,悬空在巷道里穿梭。单轨吊车最大的作用就是井下辅助运输。“有些工作面距离安全车乘降地点大概两公里,矿工以往过去既费时又费力,如今坐在单轨吊车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慧大脑”和它的指挥官

11点58分。

这一时刻,王洪亮正在吃“早饭”。

这一时刻,马宏坤换好衣服,戴上装有照明灯的安全帽,入井准备巡检。

这一时刻,“指挥官”赵建军拉着记者来到了煤矿的“智慧大脑”——自动化信息管理中心。

推开房门,目之所及全是监视屏幕,大概有100多个,这些屏幕正实时显示井下的各个场景。

在正中间的监视屏里,记者看到一支巨大的机械摇臂正在不停地工作,“这是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的‘截割部’,主要功能就是割煤,割落的煤再通过刮板运输机送到转载机,最后通过带式输送机将煤运到地上。”赵建军指着屏幕,告诉记者如今挖煤和运煤的全过程。

人拉绳、步丈量、石头标记……这些刻在记者脑海里的采煤方法早已成为老黄历,“这种土方法容易造成孔位偏差、岩层爆破不均匀,安全隐患十分大。我们现在早已从炮采工作面转变成综采工作面。”赵建军告诉记者,隶属于珲矿公司的板石煤矿从2005年建厂就是综采工作面,它也是我省首个实施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矿企。

交流电牵引采煤机、刮板运输机、单轨吊车等各种智能机械设备工作的场景在屏幕里随处可见,煤矿工人的身影却少之又少。

“现在井下一个工作面每小班也就十多个工人,主要负责安全巡检和设备维修,采煤、运煤早已实现自动化。”赵建军一边说一边来到操纵台,按下了一键启动控制按钮,采煤机、液压支架、运输机等设备陆续开工、高效协作。

“以前液压支架需要人工操作,采煤机往前走,支架工就得跟着跑。一个工作面140多个支架,至少得配四五个人。操作手柄也费劲,工人手上经常起茧子。”赵建军介绍,现在煤矿借助智能化综采系统,仅需一人便可操作所有的液压支架。

单轨吊车和它的新司机

15点40分。

这一时刻,马宏坤正在千米井下巡检,眼前“亮堂”得很,每隔15米的照明灯点亮了整个采煤作业面。

这一时刻,赵建军一边盯着“屏幕墙”,一边拿起对讲机和工作人员沟通。

这一时刻,单轨吊车的新司机王洪亮换好工作服和记者见了面。

“我们现在工资比以前提高了不少。”王洪亮对现在的生活特别满意。“矿里上了好多先进设备,干活没那么累了,还买楼买车了。”

“老王,20分钟后准备下井,抓紧给记者讲讲你的奋斗史。”对讲机里传来了赵建军的声音。

“我就是一个大老粗,这些事有什么可讲的。”王洪亮虽然不善言谈,工作起来却一点不含糊。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企业在向前发展,矿工也不得不面对转型,以往靠蛮力的工作方式已经被淘汰,现在更多的要靠技术。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啊!”王洪亮说,他以前就是一名普通的矿工,为了让自己不落伍,他不断学习,学习如何驾驶井下车辆、如何使用机械设备,如今则成为单轨吊车司机。“以前就知道靠力气吃饭,现在不学习不行了,为了开这单轨吊车,我出去学了两个多月。”王洪亮说。

边走边聊,没多久,就到了下井口旁的等候室,正赶上马宏坤和五六名矿工升井。矿工们拎着饭盒,衣服沾了些煤灰。

“以前矿工从井下上来,全身都是汗和煤灰,不夸张地说脱下来都能在地上立起来。”马宏坤对记者说。

目送王洪亮和几名矿工下井,夕阳西下,记者也结束了一天的采访。正是下班高峰,矿工们开着车下班了。

走过宣传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段话映入记者眼帘: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