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不曾遥望明月了?
月亮高悬,轮回着亘古不变的阴晴圆缺,星汉灿烂,辉映她交替更迭的晦朔弦望。她俯瞰红尘,洒下清辉,恒久笑对世间众生。
这或亏或盈的一轮,在天穹轻悠划过,就足以引发遐思奔涌。从远古人类图腾崇拜到神话传说,从古圣先贤深情吟咏到今人反复唱颂,月亮早已超越自然属性,被赋予最丰富、最多元的文化内涵。
华夏大地,月亮已然演进成我们民族的情感寄托,承载着爱情、亲情、友情和济苍生安社稷理想等诸多情怀,投射在前人挥洒激情的岩壁、钟鼎、兽骨、绢帛、竹简、纸张上,尤以诗文最为显著。那枚皎皎月轮,启迪着文人的才思,激发着墨客的灵感,继而在诗文中作为主题或意象反复呈现。
中国古代典籍浩若烟海,灿如星河,其中涉及月亮的篇章、词句俯拾皆是、不胜枚举。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的诗句。楚辞名篇《天问》亦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的叹问,月亮的什么德行竟能让她死而复生?可见春秋时月亮已具有了人文化的象征意义。成集于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收录的五言古诗《明月何皎皎》,以首句作题,把赋比兴的写作手法用到极致,一举成为借月抒怀名篇,成为后世文学达人推崇效法的佳作之一。
及至唐宋,咏月佳作迭出,数不胜数,也奠定了月亮作为文学意象的“霸主”地位:思乡的有“床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思人的有“玉蟾清冷桂花孤”“今夜月明人尽望”;报国的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更吹羌笛关山月”。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对月和饮宴勾连在一起,意境堪称绝妙,让今天的我们烦闷时也想“花间一壶酒,对酌无相亲”,高兴时也忍不住发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邀约。这样的风雅哪个国人不想“附庸”一下?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的DNA,仅从描写月亮的景语情语里便可见端倪,皎皎月轮镶嵌在我们中国人隽永深邃、热烈执着的情感中,无论身居何处,心中都会装着家乡的圆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会不经意间脱口而出,进而抬头望上天空,寻觅月亮的方向。
月圆寓意团圆。团圆是华夏儿女与生俱来的共同期盼,于家盼亲人团圆,共享天伦之乐,于国盼祖国统一,傲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家国情怀让我心有所属,心有所向。此刻,月光洒在我们身上,洒在家人身上,洒在中国人的心间,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阖家团圆!
一年里有十二或十三次的月圆,匆匆赶路的你是否停下脚步深情注视月亮,享受银光铺满全身的朦胧?如果不曾有过,你一定是在忙忙碌碌中迷失了那份悠然的心境。不妨停住脚步,等等落下的灵魂,就在这空当,抬头望向天空,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正静静地为你守望着。相信月光会触动心弦,在心海悄然奏响一曲轻柔的月光曲……
那就别等了,就在这个月圆之夜,我们一起望向那轮诗意的月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