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要种好地多打粮,还要把地种得像画一样好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地块作用……”榆树市农民刘臣在发微信朋友圈时,特意配了一幅航拍图片。
“今天,我的种地小讲堂已经成立1000多天了,越来越多的农户和我一起采用黑土地保护技术,去年,与我合作的160多户农民都获得了大丰收……”这条信息来自长春市九台区农民潘丙国的微信朋友圈。
“我们做的黑土地保护思维导图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借助思维导图来传播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个不错的创新。这张导图由农民提出和绘制出来,更值得点赞!”这条信息来自东丰县农民赵新凯的微信朋友圈。
三年来,保护黑土地已经在农民心中达成共识,他们在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后尝到了甜头,并渐渐成为黑土地保护的传播者、推动者。近日,记者先后采访了刘臣、潘丙国、赵新凯。
7月中旬,榆树市的玉米大地绿浪翻滚。晨辉合作社负责人刘臣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心情格外好。刘臣是远近闻名的农机高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从事农机化生产作业服务,常常对农机进行改进。2010年,他成为当地第一个采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民。
2020年,“梨树模式”在全省得到进一步推广,刘臣不仅带头实施,还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宣传者和带动者。
几年后,刘臣与长春市农机院根据当地农民的需要,联合攻关研发出条耕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销量很快突破1000台。
“最近三年,农民保护黑土地的意识越来越强,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实用,我们榆树市今年保护性耕作面积已经超过300万亩……”刘臣在实践当中也渐渐成长为黑土地保护的“土专家”,通过种示范田,在田间地头搞直播、拍短视频,发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户采用黑土地保护的新技术。
和刘臣一样,长春市九台区德强家庭农场主潘丙国也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拥护者和传播者。不管种地多忙,他每天早晨5点左右,便通过微信群和农民朋友们分享自己如何通过保护黑土地多打粮食。
“今天是7月11日,到今天,我们的保护性耕作微信种地群已经讲了1000多天了。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在春季,而准备工作始于秋收,所以,趁这段时间,我再给大家细讲讲……”潘丙国的微信小课堂,每天都有新内容,从政策到技术到实践效果。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把土地交给潘丙国管理,或者跟着他学技术,2022年,与潘丙国合作的160多户农民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都获得了大丰收。
在我省东部的丘陵半山区地带,很多坡度较大的地块难以展开大面积机械作业,农民的观念也相对保守,给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难度。
赵新凯是吉林省东丰县新巨强农机合作社和广服家庭农场负责人。2020年,赵新凯终于把丘陵半山区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做出了模样。
“抗旱能力更强了,出苗情况更好了,玉米亩产由实施前的500公斤左右,提升到750公斤左右。”赵新凯说。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如何把保护性耕作做得更好,让农民接受,赵新凯越钻研越深,渐渐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田间“土专家”。为了让更多合作社和农户了解和掌握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点,赵新凯联合另一位农户高广勇结合多年的耕作经验制作了《吉林省丘陵半山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推广与实施技术要点导图》。
赵新凯在微信朋友圈说,保持土壤的健康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一个农民、两个农民、一群农民乃至所有农民用正确的方法去保护它,才能不断接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