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特别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新征程上,要坚持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升不同学段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同时,向家长、教学人员和辅导员等群体提供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等心理健康“服务包”,尤其是注重开展朋辈教育,让同龄人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为心理健康教育多一重保障、多一份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聚合各方资源,内强师资队伍,外联社会力量,切实做好“五育”并举。“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形成合力,加强“防火”工作,才能减少“救火”事件。要以德育心,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学生成长各环节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使之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要以智慧心,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彰显“快乐成长”。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构建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体系。要以体强心,发挥体育调节情绪、疏解压力作用。要以美润心,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切实把美育丰富精神、温润心灵的作用发挥出来。要以劳健心,丰富、拓展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着力解决一些学校“有心理辅导室,无专职心理教师或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老师不足”的问题。大学在普遍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要重点关注有心理风险因素以及有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汇聚校内外资源力量,跟踪做好工作,发挥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强化应急心理援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积极落实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高校按师生比例不低于1:4000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形成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职称制度相互衔接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体系。要同步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把相关医院儿童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辅导中心建设等工作一体推进。
激活朋辈心理资源,增强同伴支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学校聘请的社会工作者等作用,增强同伴支持,融洽师生同学关系”。近年来,各地各校越来越重视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打破了以往单一以教师为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大学校园,朋辈辅导者以同学身份与大家朝夕相处,为有需要的同学提供更及时的心理支持,大大减少了心理危机的发生,成为开展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推手。下一步工作中,一要从顶层设计上更加重视同伴交往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发挥好同伴关系的积极效应,传授给学生同伴交往的技巧,帮助他们建立同伴信任,不断提升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心理韧性。二要把激活心理健康教育的朋辈力量建立在专业化教师队伍指导基础上,建设更加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生态,鼓励老师指导班级探索设置心理委员。三要引导家长关注孩子心理健康,重视朋辈力量,树立科学观念,尊重孩子,遵循其心理发展规律,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为孩子理性交友、寻求和提供同伴支持创造条件,特别是在面对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各种学习生活环境变化时,引导孩子发挥朋辈作用,进行有效安抚、疏导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