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理论

以“开门办课”提升思政课质量

曾繁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强调“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长期抓好的根本任务。新征程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丰富拓展思政课的讲授方式,用心打造好精品课程,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持之以恒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取得的一系列跨越式发展,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建设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把思政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要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源头工程,加强理论武装,切实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培育高素质人才、做好“三全育人”筑牢思想基础、明确科学指引。要完善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与协同意识,优化再造教学阵地、教学力量、教育评价等诸多环节,不断健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形成思政教育合力。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时俱进地调动一切育人主体、发掘一切育人资源,围绕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让广大青年学生所身处和熟悉的环境成为鲜活的思政大课堂。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思政课中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到学生心坎上,教育引导学生心有大我、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切实让思政课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人生大课,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中重要而华彩的篇章。

“开门办课”,不断拓展思政课渠道及课堂空间。青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培养理论思维、掌握科学方法的关键阶段。有什么样的思想底色,决定着青年的成长成色。高校要按照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逻辑,积极汲取社会生活中鲜活生动的素材,对蕴藏其中的育人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应用。通过主题实践、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拓展“大思政课”教学阵地,挖掘有感染力的故事,找到有亲和力的切口,凝练有渗透力的观点,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以“跨界”思维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吸纳有关方面的兼职授课教师、创新创业导师,与专职思政课老师一同参与课堂建构,开展“双师同堂”或“多师同堂”协同教学。通过思政课兼职教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工作阅历的讲授,增强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达成情感体验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让思政课程育人、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协同发力。要打通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锚定“教学相长、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等教学目标,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把教育评价贯穿于“大思政课”教学始终,以发展的、多元的、素质化的评价代替以往静态的、孤立的、知识化的评价。

在“开门办课”中持续优化教学环节和过程。一堂思政课,育人大舞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新征程上的思政课要紧密围绕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源源不断为党和国家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课堂内外结合,确保不同教育阶段思政课的整体性系统性建设,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得益彰。课内重在打下牢固思想理论基础,课外则重在实践和应用,实现知行与学用的有机统一。不同阶段的思政课衔接要体现系统性和递进性,遵循育人规律,强化教学效果。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大思政课”重要内容,向学生讲好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好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部署,让学生不断增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生动力,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