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评论

“诗在书在城就在”是一种文脉传承

王 晟

电影《长安三万里》爆火出圈,整个影片以历史脉络串起经典唐诗,带观众进入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诗文穿越之旅。影片结尾处,当书童感叹长安已毁时,老年高适远望,深情地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让很多观众瞬间破防、深思。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文化根脉深扎沃土、文明基因薪火相传。我们要肩负使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推动古老文明迸发新的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回首往昔,文脉传承,传的是“优秀基因”,承的是“文化繁荣”。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华文明,星河璀璨。从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到“嫦娥”探月、“北斗”定位、“天宫”空间站等国之重器的中国式文化浪漫;从烈商礼周、雄隋盛唐、富宋刚明的王朝更替,到现在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盛世中国;从“刻石留痕”“青铜撰刻”“简牍编册”的文字记载,到微博、微信、短视频、自媒体等高新科技不断衍变的融合传播……无不是在创新中传承、传承中发展,持续装点着华夏文明的殿堂,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结晶,镌刻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丰富肥沃的土壤。

立足当下,文脉传承,传的是“认同尊崇”,承的是“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影片中仙鹤、古楼、孤舟、舞剑、吟诗等中国风元素,对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唤起了观众对中华文化的集体认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清醒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要读懂今日之中国,就要读懂它所在的文化文明土壤。我们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以无比自信的文化底气向着民族复兴阔步向前。

面向未来,文脉传承,传的是“深厚底蕴”,承的是“文化创新”。要深刻认识到,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赞,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拥有如此深厚博大的优秀文化传统与古代文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依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激发创新动力,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