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读者之声

“中医粉儿”见证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 高菲 张慧勇

读者来信

李玉旺:我是一名中医药爱好者,这一爱好开始于我十几年前为疗愈自身健康方面问题,开始自学中医药知识的时候。在学习中医药知识并在自身上实践的这些年里,我深深迷恋上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这块瑰宝,更盼望着它能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造福更多的国人,更能走向世界,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十几年中,让我欣喜的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民文化自信程度的提升,中医药正在“圈粉”更多人。我特别希望身边的未来一代年轻人,有热情的多学习一些中医药知识,有条件的去学习中医药专业。但另一方面我也了解到,中医药想要走向世界、中医药专业学生想要获得更多学历提升和就业机会等现实困境依然存在。给贵报写信,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全社会对中医药发展和传承问题的关注。

接到读者李玉旺的来信后,记者多次走访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采访了中医药师承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医师、接触了很多“中医粉儿”,就他们关心的问题展开调查。

时间拉回到今年“入伏”第一天,众多“背奶妈妈”严阵以待。

“背奶妈妈”这个新名词,缘于一些仍在哺乳期的职业女性。她们利用工作间隙存储母乳,每晚都把“口粮”背回家,最大的心愿是“人上班了,还能把母乳留给孩子”。但在三伏天,超负荷工作的乳腺面临堵奶的考验,许多新手妈妈都饱受乳腺炎折磨。稍有不慎,宝宝们就要“断粮”了。

7点42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门诊楼内外已经人流涌动,李可文(化名)和她的十几位“朋友”相继加入中医科的就诊大军中。然而,就诊人员并非以老年人为主,一半以上都是中青年人来贴三伏贴、做艾灸和针灸。

信赖中医、选择中医,在吉大一院中医科的数天里,记者了解到了很多患者的故事,他们因为中医而扭转了命运轨迹,从中医“路人”转为“中医粉儿”,从他们的经历中,见证了中医治疗的神奇时刻,也在和老中青不同年龄段大夫的接触中,逐步了解到这一传统医学的挑战与困惑。

“中医粉儿”之喜

在这里被治愈

李可文之所以非常信任年轻的中医大夫许斌,缘于宝妈们口耳相传的一次经典治疗。

那是2021年初秋,长春市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孕妇欣欣(化名)已经妊娠5个月了,近乎绝望地前来求诊。因为乳腺炎,她已经高烧三天了,伴有局部破溃流脓,双下肢散在结节性红斑。多家医院给出的两种方案都让她无从选择——要么先流产再治疗,要么暂时局部换药。第一个方案不仅意味着失去腹中的宝宝,妊娠期的乳腺手术治疗风险非常大,很有可能导致乳房切除;而第二个方案不能完全解除症状、消除痛苦,也不排除转向第一个方案的可能。

不安笼罩了欣欣全家。中医科时任主任董宇翔、现任主任张二力,护士长杨雪芹和主治医生许斌在了解患者情况后,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理化检查结果,诊断患者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合并乳腺脓肿,一致决定用中医科乳腺灌注特色治疗,力保母子平安。

经过中药外敷、口服以及特色治疗,第二天欣欣退热了。第三天双下肢红斑消退。仅过一个月后,欣欣的乳腺脓肿消失,产检时宝宝健康。

2022年的夏天,欣欣产下体重7斤的健康女婴,喜不自禁地给医生们发来了母乳喂养的照片,曾经的巨大隐忧化为无尽的喜悦。

从此以后,欣欣和家人自动变成了中医铁杆儿粉丝,各种健康问题都首先来寻求中医的治疗方案,也开始带动自己及身边的亲朋好友走近中医。从一人就诊,到陆续加入的各种家人和朋友,中医科的“粉丝”呈几何数量增长。

“我喂第一个宝宝时堵奶,乳腺发炎时朋友介绍来看中医,效果出乎意料,治疗中基本没耽误喂孩子。这次喂二宝又是相同的情况,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中医。”李可文非常坚定。

之所以说李可文和她的十几位朋友一起来就诊,是因为这一天本不是许斌出诊的日子,但有这么多患者急于求助,许斌决定把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任务留到下班后再做,让“朋友”能及时缓解病痛。

当许斌赶到医院,诊室门外早已聚集了五六位年轻女士,相同的经历和感受让患者们彼此间多了一份亲近,不少人在陆续熟悉和自觉维持问诊秩序的过程中结下友谊,她们都以“许斌的朋友”自称。

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也曾把人从绝境边缘拉回。

两个成年女儿先后罹患乳腺癌离世后,当母亲于凤(化名)得知自己的乳腺也出现问题时,万念俱灰,一度想“等死得了”。同为女性的许斌医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边进行积极治疗,一边发动其他病友安慰、疏导这位命运坎坷的母亲。一个月治疗后,于凤看到了被治愈的希望,也感受到来自女性之间独有的关爱和善意,这些都鼓舞她重新振作了起来。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医秉承“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既医病、又医心。

刘女士第一次来中医科找董宇翔大夫就诊时,面色苍白、神情呆滞。刚生完宝宝的她被西医诊断为中度抑郁和中度焦虑。董宇翔根据对方的舌象、脉象及症状,辨证用药。服药一周后,刘女士睡眠渐渐好转,疲态渐缓。服药一个月后,烦躁、不安、紧张等负面情绪逐渐消失,对周围事情兴趣恢复。服药两个月后,刘女士重新有了食欲,也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被治愈的她积极地向同样深陷产后抑郁之苦的宝妈们推荐中医疗法。不少患者从最初的不置可否到亲身见证,进而转变了对中医的看法。

火车司机孙师傅过去每年必做的肠镜检查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次煎熬:“息肉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二十几个。每次电烧干净了,次年一复查,肯定又长出一批新的。”

连续治疗几年后,镜检科的医生对孙师傅“下通牒”了——“下次不能再烧了,再这么下去就肠穿孔了。”既恐惧于手术治疗,又担心结肠恶性变,孙师傅转而求助于中医。

吉大一院中医科长期以来从事脾胃病中医治疗,科内制剂肠炎康对轻中度结肠炎有确切的疗效,但对顽固性结肠息肉效果究竟如何,孙师傅的主治大夫张二力当时也不确定。看着孙师傅求助的神情,张二力决定一试,在肠炎康原方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的中药,让孙师傅住院期间一直服用。

出院后的孙师傅还想继续用药,又为经济条件有限而犯难。了解到这一情况的张二力,帮助联系了煎药室,让孙师傅收集仍有药效的药渣,按照科学配比,回家后加水再久煎一次。就这样,孙师傅坚持服用了三个多月的中药。次年,当孙师傅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躺到了镜检床上,最后的结果让他长吁一口气:一个息肉也没有。

此后每年的大小节日,张二力都收到孙师傅雷打不动的祝福短信。

转眼间上班快30年了,张二力说,越学中医,越用中医,就越能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孙师傅那求医时期盼的眼神和病愈后手舞足蹈的样子,让张二力更坚信:中医有验方,我们传承的不仅是前贤神奇精湛的医术,更是“医者仁心”。

从年轻的许斌,到现任中年主任张二力,再到资深的前主任董宇翔,不同年龄段的中医们不仅“圈粉”着一批批患者,也是其他科室的求助对象。

临近4点,许斌诊室门口的长椅终于空了下来,但许斌的忙碌并没有结束。每天这个时候,都是本院职工来就诊的高峰,大家都有这样的默契,把白天的充裕时间留给患者。前来问诊的症状各种各样:工作压力大,久坐腰部不适,熬夜精力下降,哺乳困难……许斌细细诊脉,娓娓道来。其他大夫已经下班,中医科却仍有同事不断来推门问诊,许斌一一处置解答,直到最后一名同事满意离去。在此时,中医的作用在毋庸置疑地凸显着:许多忙于手术的西医本人,在身体疲劳时,也需要中医的治疗和缓解。

和吉大一院中医科的医生们成长经历不同,谭长涛17岁开始跟着自己的伯父按照最传统的家传师授方式,在珲春开始学医。6年以后,他参加了乡村医生考试后。从在汪清县罗子沟镇创业村当赤脚医生开始,在之后的近30年中,谭长涛通过不断的求学、考试,取得了本科学历,获得执业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资格。

谭长涛经历的师承教育是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至今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法指出,国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支持有丰富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中医医师、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业务活动中带徒授业,传授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培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制度,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让一些想要一试专业中医师的“中医粉儿”们多了一条学习途径。

2021年,谭长涛受邀新加坡中医研究院,为新加坡的执业中医师讲授了16学时的中医经方治疗体系继续教育课。当年学医的少年,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向更多人展示着中国中医药的神奇魅力所在。

“中医粉儿”之惑

“走出”与“出走”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13个世卫组织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

数字让人振奋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中医药的自身特点,它走向世界也面临一些困难。吉大一院中医科主任张二力表示,从事中医工作近30年里,他见证了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医走向世界,他认为面临着语言和文化障碍、科学认可与标准化、法规与监管、公众认知和教育、质量控制与仿制品、专业人才培养和传承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需要政府、学术机构、行业组织和从业者共同努力,加强研究、标准化、教育和合作,才能促进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和认可。

一方面是“走出去”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医药工作者或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年轻人,也面临着“出走”的考验:因为知道患者欣欣的“神奇”经历,欣欣的表妹在高考前萌生了想要报考中医专业的想法,在多方打探中,她对中医的发展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纠结:岗位较少,中医医学生的就业相对困难,收入也不高。这些因素让她和家人也感到纠结。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意见》要求,三级综合医院应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二级学科或专业组,鼓励和支持二级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但在记者走访和了解中得知,实际工作中有些医院的中医科仅有一名医生,招聘门槛高、就业不易成了中医专业学生不得不面临的困境。

20年前,正在灯下奋笔疾书备战高考的许斌,母亲在她身边抄写邻居的中医书籍、姥姥拿出火罐改善腰腿疼痛……填报志愿时,她和家人一拍即合,选择投身中医专业,到今天她已经“圈粉”了无数患者。9月的第一个星期天,谭长涛在长春的第一家中医诊所正式开门接诊,有几位相识20余年的患者特地上门祝贺……

青年人才是中医学科未来的接班人,其国际视野、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将直接影响中医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深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吉大一院团委王俏告诉记者:中医的国际化需要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中医理论和技术的青年人才推动。希望他们能够将中医的优秀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广到全球范围内,帮助中医更好地融入世界医学体系,从而提升中医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