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5版:理论评论

深刻领悟“更深层次地注入”丰富意涵

张永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深刻领悟“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断的丰富意涵,既是我们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迫切需要,更对我们进一步坚持厚植本国、本民族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更深层次地注入”,其本质是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注重融通吸收各方面文化;马克思主义注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理论品格,二者具有根本性的、深层次的高度契合,为“更深层次地注入”提供了前提条件和根本可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的创造者、传承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和运用,必然会打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结合”的实质就是创新,是两种思想文化资源融合产生“化学反应”,聚变为新的理论,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过程。必须坚持用中国人民最简明、最深刻、最管用的精神和智慧去理解、去感悟马克思主义,并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更深层次地注入”,必须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努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已深深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两个结合”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则是具有独特精神世界和强烈民族复兴意识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这样极具创新意识和创新意义的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推进的“结合”,必定是带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追求和智慧理念的“结合”。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持续推进“更深层次地注入”,使马克思主义彰显中国价值、中国智慧和中国精神,并体现新时代中国的时代特性,让其放射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坚持“更深层次地注入”,必须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持续增强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创新,并坚持“更深层次地注入”,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要坚持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持“更深层次地注入”,必须推动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及时科学解答时代新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使命。坚持“更深层次地注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人民至上,走好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上升为新的理论成果。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