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理论

让红色成为思政课的鲜亮底色

徐智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是革命的颜色、奋斗的颜色。把红色文化内嵌于思政课中,让红色成为思政课的鲜亮底色,使其更好成为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盏“航灯”,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基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红色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并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其中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时代特征、广泛的社会基础,是上好思政课的“富矿”。一方面,红色文化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正确的观念和价值引领。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立场、顽强意志、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远大理想,对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能,为其升华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提供了鲜活的内容。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将红色文化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始终,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帮助大学生系好“第一粒扣子”,引领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传承革命先烈、英雄模范的优良品质。红色文化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代代革命先驱的优良品质,正是这些先烈的艰苦奋斗,铸就了红色文化,而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就是对革命先驱优良品质的学习与传承,由此能够让青年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主动担当起时代大任。另外,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红色的革命文化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等,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起,共同为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奠定了强大底气。着眼当下,放眼未来,必须在思政教育中深植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挖掘和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与生俱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财富。因此要精挑细选红色文化元素,将其巧妙融入思政教育教学中。尤其要善于挖掘和整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抓住其与思政教学目标的契合点,结合学生专业特点,通过选择优秀教材、教辅资料,用适应广大青年学生特点的语言和形式来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身边红色文化,加强对红色文化精华的传承和弘扬。广大教师应着力从多渠道获取优秀红色文化作品,如电影、书籍、音乐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真实历史和英雄精神。同时,要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系列课程,依托思政课程,融入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此外要通过建立、完善红色文化展馆、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等途径,采取正面熏陶、互动体验为主的教育手段,将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的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深度融入“大思政课”中,提高宣传教育的深刻性与感染力,更好地向学生展现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体验,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做好学生思想深处的引导、塑造工作,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同时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规律的“红色”融入机制。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大课堂,发挥好思政课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构建科学的融入机制、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效是关键。因此,要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改变单兵作战模式,建立思政教育校内外资源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把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思政教学计划和大纲,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要促进红色资源科学转化为教育资源,依据时代发展对红色文化进行深度、全面的研究,促使研究成果更好走进校园、融入课堂、走入学生头脑。创新对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紧密结合学生群体、教育内容和教学实践的需求和实际发展状况,提高开发利用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效率,增强育人质效。如建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打造校际间开放共享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在线平台,互通有无,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把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地方红色文化特色,运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