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4版:理论

将法治种子深植青少年心底

艾 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而青少年法治教育又是法治教育的基础。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法治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事关青少年思想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养成,事关整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和公民法治素养的提升,应当进一步抓好做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教育部制定发布《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对“十四五”时期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围绕顶层设计,各地创新推动法治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广大青少年法律素质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面向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法律知识获取渠道相对单一,学校和网络是主要获取渠道,而家庭和其他媒介等教育参与方起到的作用仍显不足;青少年法律意识中还一定程度存在着“重权利、轻义务”的问题,进一步强化面向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更显迫切和重要。

注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密不可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讲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报告会等形式,强化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培养其遵规守纪的意识,由他律走向自律。

加强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律知识传授有机融合,以灵活的方式,让法律条文“生活化”。比如可以采取讲解社会上较为典型的、影响较大的案件,观看相关影视片,组织学生拍摄普法短视频、学生讲解法律故事、最新法律法规等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感受去体验法律的严肃性,知晓犯罪的危害性,切实提高学生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强化家庭教育。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更是实施法治教育、助力提升青少年法律素养的重要参与方。为此,家长除了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对孩子的法治教育中来,自身要不断学习掌握法律知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管理,努力培养孩子健康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建立平等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并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时刻关注子女的成长,使家庭在树立孩子法律观念中发挥应有作用。

整合社会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同时法律意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学校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家庭教育,还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法治资源,整合更多社会力量,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司法机关等单位部门的参与,齐抓共管,强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拓宽法治教育渠道,丰富法治教育形式,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一个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中,应强调以学生为本体,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青少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成和发展的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分层次、分阶段有序推进。要努力改变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识轻实践的传统方式,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更好帮助广大青少年在思考和实践中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涵养成法治精神。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