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途上,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发展态势和传承价值,深入挖掘其赓续创新的基因,对于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博大精深、多元多向的丰富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多流派的政治主张、思想观念、哲学思考、人文精神等,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仁者爱人”“无为而治”“兼爱非攻”“一断于法”等思想观点从不同侧面阐释了古圣先贤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做法,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大观。同时,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气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形成了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诸多史诗级文艺作品,建设了许多气势恢弘的建筑工程。这些令人赞叹的成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素材。
把握发展态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各学派之间互相渗透、不断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消化与吸收世界各国家、地区的先进文明,最终形成自身的思想观点、鲜明特征、价值判断与审美意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文化潮流和时代特色,这也反映出中华文明并不是固步自封、僵化封闭的文明,而是能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文明,其逐步衍生出的多元化哲学思想、积极进行的技术探索与制度革新、不断发展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艺术特色的文艺成果等,都彰显了中华文明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品质风貌。总之,在绵延五千多年而从未中断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导向,并结合中华民族实际需要谋求自身的发展进步,我们要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积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在巩固发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使其更具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发展潜力。
把握传承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塑造和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其蕴含的哲学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至今依然能够在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提升治国理政水平、推进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文化和思想资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我们党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精华创新发展而来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则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等思维方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并用其中蕴含的“公忠体国”家国情怀、“崇尚仁爱”精神追求、“自强不息”进取意识激发人们向上向善,更好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