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东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地位愈发突出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南方地区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重心,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60%。改革开放后,受地理环境、区域差异、农业科技、人地矛盾等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逐步由南向北转移,北方地区逐渐成为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南粮北调”变成“北粮南运”。2000年以后,东北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大豆和粳稻主产区,成为国家商品粮生产、供应和储存的重要区域。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粮食调出量占全国40%,大豆产量占全国50%以上,是国家最稳固、最可靠、最坚实的“大粮仓”。
东北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意义重大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视察,每次必讲粮食安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各种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粮食安全的全局性意义更加凸显。只有把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强国复兴。
东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农业资源富集、生产条件优越、技术水平先进,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业机械装备较为先进,农业规模经营领先全国,一些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成效的重要指标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地区有能力、有底气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在粮食生产全过程中挖潜扩能,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让14亿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东北在国家粮食稳产保供中展现更大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抓好粮食生产寄予厚望,赋予东北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这是一项光荣、长期、艰巨的使命任务,将伴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过程。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战略定位,统筹发展和安全,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产量产能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突出抓好良田、良种、良机、良技等关键点,充分挖掘粮食生产各要素、各环节增产潜力,全方位筑牢“大国粮仓”根基,为更有底气、更为安全的“中国粮食”展现东北担当、彰显东北作为。
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实现“藏粮于地”。坚持黑土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一体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硬约束,综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
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做到“藏粮于技”。坚持把科技创新贯穿农业产业链和生产周期全过程,聚焦全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进种业自主创新,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加快农业装备改造升级,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拓展有效供给。统筹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食物供求结构性矛盾,强化生物科技有效赋能,全方位多途径有序开发食物资源,优化食物供给结构,增强食物供给能力,把农业建成大产业,把东北建设成为国家稳定可靠的大食物供给基地。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扩大规模经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生产服务方式,深化垦地合作共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到位率和单产水平,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