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7版:科教卫

吉林外国语大学:全方位构建“四位一体”教育模式

张景成 本报记者 张鹤

多年来,吉林外国语大学以讲好吉林故事为特色,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体验、展示宣传、理论研究、翻译传播等多种途径,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全方位构建起了“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一)

学校坚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结合“四史”宣传教育,讲清楚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增进“五个高度认同”;发挥课程思政的渗透作用,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坚持实践养成,学校先后建设党史馆、李大钊教研基地、志愿服务文化展示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心(地球村)等思政教育基地,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日常教育活动中,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有效衔接、有机融合。

(二)

学校依托省民委“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基地”,注重探索文化传承融入学校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融入文旅产业、融入地方经济建设,重点开发了草编艺术传承与创新课程,在大学生中开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教学;系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专题”“中华才艺技能”等课程,设置了“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承”类选修课程模块;作为吉林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面向全省边境和民族地区以通用语言文字+朝鲜语、俄语等推广范式,着力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世界多元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地球村的“中国村”,学校全面推进实践体验类课程。同时,校院两级的新媒体也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系列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的微电影、摄影、网文、短视频等网络创新作品。

(三)

学校建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示馆”,学生通过体验参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年历时1个月的国际文化艺术节也是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之一,以“融贯古今中外,文明互鉴共享”为主题,突出专业特点,结合地方特色,融入国际元素,开展民族特色的竞赛、展演等活动,在多元文化交融互鉴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

除艺术节之外,学校广泛开展中国京剧脸谱绘画、朝鲜族美食文化节、中国传统文化刀画展、满族剪纸展览、辽源草编文化传承体验等活动。同时,各级学生组织也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文艺表演、民俗展示、有奖竞猜、美食分享等环节,让学生们在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培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感。

(四)

学校以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研究中心为平台,积极组织教师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我省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重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的开展科学研究。近两年,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大学生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问题研究”等15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

为向世界传播吉林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吉林外国语大学还建立了多语种吉林省民族特色文化语料库,承担了国家外文局3个“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项目,用英语、日语、俄语、韩语、德语5种语言,完成省民委编著的《吉林省朝鲜族》《吉林省满族》等5部作品,共计25部译著的出版。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