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质量做好人才服务,通过夯实育良才聚英才工作链条,把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工作推向深入,更好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合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主战场和人才培育主阵地。必须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全面激活高校育人育才的强劲动力,营造学风浓厚、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凝聚思想共识,强基固本培根铸魂。高校党的建设关系着学科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要着眼于让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抓实抓牢党建工作,确保大学作为国家重要科技力量和人才阵地,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瞄准国家重大战略,自觉扛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担,源源不断地为国家造就和输送堪当时代重任的人才。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引领青年科技人才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发奋学习,勇于实践,增长才干。要不断完善机制,注重从不同领域和基础学科上发力,聚合教育资源,做好学生通识教育,对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引导优秀人才投身基础科学研究,为解决“卡脖子”问题打好人才基础,以积极有为的奋进姿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要发挥高校优势,广泛组织面向一线和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科研服务,多举办和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激发师生的责任感、创造力,立志结合专业特长开展科研攻关。
用好人才资源、释放人才活力必须优化人才配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相关部门、有关单位和广大高校要密切配合,将人才发展与国家战略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同谋划,让人才开发供给端、经济社会需求端紧密对接,构建涵盖杰出人才、重点领域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人才梯队,形成具有前瞻性、梯度性的人才配置布局。特别是对青年人才,要教育引导其既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也要静心苦研,争取在原创性、颠覆性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在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水平科技支撑上取得进展。在这方面,作为高校,要全力整合校内外资源,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壮大科学家后备力量。作为地方和行业企业,要突破常规做法,搭台张榜,激励人才勇于揭榜挂帅,勇挑重担,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要敢于在重大平台和赛道上锻炼和使用年轻人,聚焦绿色低碳、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主战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组成产学研合作团队联合揭榜。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彰显人才集聚效应。要致力于打造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人才高地,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引才用智。打造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交流会、网上人才服务平台,提高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释放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推动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有关方面要通力配合,加强人才政策宣讲解读,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人才政策宣讲。建立分众化、常态化、精准化培训机制,聚焦人才政策落实的关键环节、关键岗位,加大政策培训频次密度,促进相关单位相关人才服务专员的综合服务水平,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人才工作氛围。
不断强化全周期人才服务,以精准化、制度化、系统化服务保障人才干事创业无后顾之忧。要围绕人才成长全过程全链条,从引进落地、日常生活、事业发展、价值实现等各方面出发,进一步把人才分类定级评定、安家补贴、子女就学、配偶就业、柔性引才等配套措施和相关工作细则落到位,让人才引育留用相关政策持续迭代升级。要加快职称自主评审放权改革,向用人主体授权,秉持“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推动职称评审权下放,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构建集招生、培训、评价、就业、提升于一体的“产教评”技能培训生态链,扩大民企独立开展职称评审范围,拓展新业态职称评价,强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导向,将社会服务工作、科技推广业绩、科技成果转化等纳入评价范围,让更多优秀人才尽早享受政策红利。要持续优化以人才支持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人才环境,加大对科技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育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积极组织人才参与科技攻关项目,引导青年人才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挑大梁”。支持企业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科学家工作室,组织好科技人才与企业家交流分享沙龙、科技成果路演、高校院所与企业“双走进”等活动。强化典型引领,加强事迹宣传,形成示范带动,增强人才干事创业、谋事兴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