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1日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强调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提出了总体思路和关键举措,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涉农高校具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独特优势,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设施,是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涉农高校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担负好兴农报国使命,以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提供强有力支撑。
强化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做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科研工作的定力和信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行动的动力。解决好思想和认识问题,就是解决好方向和动力问题。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耕地保护和改良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意义重大。我国盐碱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盐碱区、黄河上中游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和黄淮海平原盐碱区,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战略耕地资源;对其进行科学改造、综合利用,不仅有利于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还可以有效增强土壤固碳能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存在耗时长、成本高、效果差、易反复等困难和问题。广大涉农高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把握其面临的挑战、未来发展潜力,在确定科研目标、规划学科建设等方面有针对性地给予这一领域更多关注和投入,同时做好相关科研人员的引导工作,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坚守方向、坚定信心、有的放矢,在强化治理基础研究、制定差异化治理方案和技术路线、创新技术产品装备、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等方面协同攻关、下足功夫,为啃下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这块“硬骨头”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涉农高校科研优势与作用。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推动科研工作的重要动力源。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道路上科技“拦路虎”不少,涉农高校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人才优势作用,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面向盐碱地的改良、开发和利用中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着力攻关,为持续突破改造利用技术瓶颈提供更大助力。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工作者根据盐碱土、区域气候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例如,吉林农业大学曾在我省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对当地苏打盐碱地开展改良试验,逐步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益、易推广的“淡化表层”创建与“熟化耕层”培育相结合的改良培肥一体化技术模式,为相似类型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技术方案。未来发展中,涉农高校应进一步围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具体问题,加大针对性、有效性研究,遵循“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突破盐碱地利用的关键问题,推动相关技术持续进步。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展示、推广、应用等机制,更好地促进技术普及,同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科学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实践储备更多人才。
坚持系统思维,为改造利用盐碱地提供精准有效的科技方案。我省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拥有一定规模的盐碱耕地可利用面积,用好用足这些耕地是吉林更好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保障,这也是省内涉农高校持续提高相关科研力度、提升科技贡献力应该努力的方向。涉农高校应强化系统思维,顺应发展趋势,紧贴发展需求,站在更高层次,科学谋划推进该项工作。要加强盐碱地基础研究,深入探究盐碱地形成机理、盐分运移规律、盐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加强应用研究,针对盐碱地特点和治理需求,开展改良技术、耐盐碱作物品种、盐碱地栽培技术等的研发与示范,为盐碱地的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创新研究,深入探索盐碱地的新型利用方式,如深入利用盐碱地的生物能源、打造盐碱地生态工程、利用盐碱地特殊地貌资源开发文化旅游等,为盐碱地的多元利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同时还应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努力形成盐碱地研究协同创新格局,推动研究资源和成果的共用共研共享,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深化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农民等的合作与沟通,建立健全研究需求对接机制,更好地推动研究成果的实地转化,持续提高研究价值和效益。加强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盐碱地的科学认识和关注度,吸引更多人加入到相关科研活动中。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涉农高校要打好强农兴农、保护耕地的科技创新攻坚战与持久战,既要有“顶天”的魄力,勇于探索盐碱地改造利用领域最前沿、最关键、最难突破的科学问题,又要葆有“立地”的情怀,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把相关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推动耕地保护、提升农民福祉,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