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引导青年学生更好传承红色文化

高晓飞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是蕴含着丰富红色资源与厚重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独特而鲜明的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用红色文化浸润青年学生心田,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前进道路上,必须引导新时代青年深刻领悟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并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增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努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资源植根于中华大地悠久厚重的文明沃土,记录着中国近现代史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见证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新征程上能够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丰厚滋养,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深入挖掘好、研究好、阐释好、展示好红色文化,让革命旧址等红色场馆成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子的热门打卡地,发挥好“生动教材”作用,必将鼓舞和激励我们不断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奋勇前进。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用心用情用力保护、管理、运用红色资源,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探索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实施智慧保护,打造精品展陈,努力构建适应青年人特点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云”展览传播体系,增强陈列展览辐射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要彰显时代特色,强化教育功能,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青年学子树立远大理想、赓续红色血脉,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强化学校教育,把红色教育更好引入课堂。高校是文化传承、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引导青年学生更好传承红色文化应持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创新红色文化传播,使学生在深入学习和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家国观念。一方面,优化红色文化教学内容,通过思政课程教学等渠道和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红色经典作品、了解红色文化,感悟历史,领悟精神。另一方面,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要借助红色艺术等载体,用好多媒体教学工具,以多种形式展示红色文化内容,增强教育效果,同时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历史教育、艺术教育等相融合,实现多学科协同教育,将红色文化内容体现在不同课程里,拓宽红色文化教育的覆盖面。

激发创新活力,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步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学校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将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书籍、图片、视频、音频等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建设红色文化教学数字资源库,方便师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和查阅。积极营造红色文化传播的浓厚氛围,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互动装置,建设红色文化长廊,借助网络技术和应用小程序开发校园红色文化互动体验应用,在校园文化艺术展陈及学生社团活动中,设计红色文化知识问答和红色文化互动游戏等,寓教于乐。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红色文化传播途径。如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红色文化方面的推文,吸引学生关注和阅读;在短视频平台强化制作和分发,普及红色文化内容,组织红色文化短视频创作比赛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创作和传播红色文化作品;用好在线直播功能、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红色文化在线讲座,与红色教育基地机构合作,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直播活动,更好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平台作用,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融合现代元素,彰显时代特征,把红色文化的传播传承工作持续推向深入。红色文化元素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现代文化元素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将二者充分结合有助于创作出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组织师生深入研究与挖掘红色文化,并与现代文化元素结合,创作出兼具红色审美和现代审美特质的文化作品。学校可成立文化创意工作坊,定期邀请艺术家进校园、进课堂,指导师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自身专业从红色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如组织学生社团联合举办红色文化创意展览,与文化机构、文化公司等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和推广兼具红色文化内涵和校园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校园文化标识标牌等。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走进文创产业博物馆、艺术馆和文化传媒机构参观学习、实习实训,身临其境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