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在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方面部署了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等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面向民营企业做好金融服务、为其注入金融活水,对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韧性与活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坚持不懈做好打造稳定金融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创建金融服务品牌等工作,以优质服务助推民营企业健康茁壮成长,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打造稳定金融服务环境,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信贷资金投放质效。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稳定的金融服务环境是保障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持之以恒打造更加稳定的金融服务环境,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避免在授信、融资、问责等方面采用双重标准,不断满足民营企业发展金融需求。部分民营企业存在着经营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弱、信用水平低等情况,应正视其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坚持分类施策,科学采取差异化信贷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主动做好民营企业资金接续服务,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做到促发展和防风险并举,确保大型优质民营企业融资总量总体稳定、困难企业金融帮扶有效有力。同时,金融机构之间要充分合作,形成合力,完善联合会商机制,共同发挥稳信贷、稳预期的作用,以安全稳定的金融服务环境提升服务企业的质效。要持续加大金融服务供给,盘活存量金融资源,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合理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将现代化技术手段应用到贷款业务中,不断改进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金融机构信贷发放效率,不断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强化产品创新,努力构建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成效,开发针对性强的产品是关键,构建长效激励机制是重点。应强化创新理念,在尊重经济规律、市场规律、金融规律基础上,根据民营企业信贷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结合金融机构自身特点,不断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丰富信贷产品选择,提高融资渠道的灵活度,着力推动金融机构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要顺应企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强化针对性产品支持,助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提升。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提高收集、分析各类信息的能力,加强涉企信用信息归集,更真实、准确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状况,对民营企业融资进行精准“画像”,加快线上产品开发,推动实现主动授信、在线放款,切实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的效率。合理提高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机制,充分保护其发展积极性。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考核中的权重等举措,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信贷业务考核工作,建立并完善相关激励机制,把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服务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中,做好一线员工服务民营企业的奖励激励。
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方位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金融业要系统谋划、靠前发力,为其发展壮大注入更多金融“血液”,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生命力。要健全银行、保险、担保、券商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在债券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扩大覆盖面、提升增信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满足民营企业真实、合理的信贷需求,充分重视中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和接续性、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做好对商贸流通、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较复杂,有效提升民营企业风险识别和信贷服务能力是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关键所在。要对民营企业提供经营管理、财务风险识别等多方面全方位培训,帮助其培养更多高水平金融和管理人才,更好引导民营企业聚焦主业、合规经营,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帮助民营企业丰富风险管理手段,防范交易和欺诈风险,提升其整体信用水平;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信用风险做综合性判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推广“信易贷”等服务模式,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跨越“融资的高山”,获得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