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作为育人基地、人才高地和文化重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高校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切实担负起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人才支撑,在接续奋斗和伟大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全面建设文化育人高地。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和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又坚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把魂脉和根脉有机统一起来;既实现了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提出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实践要求,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新境界。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定文化自信,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学术文化等方面系统发力、协同推进,不断开创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促进高校文化育人提质增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要扛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全面系统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师生在深刻感悟党的思想伟力中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上下功夫,使师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立足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贡献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思想意义和文明意义的时代命题,彰显了我们党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示的“七个着力”要求中,强调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文化优势、传播优势,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内容体系、原创性贡献及重大意义的研究、阐释。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着力创新建构新时代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支撑。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故事,推进思政课集成创新,打造“行走着的”“体验着的”“思考着的”“践行着的”“大思政课”,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