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5版:区域传真·白城

白城:锚定奋斗目标再上发展新台阶

本报记者 张磊 尹雪 刘莹

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引水入城”西部工程竣工运行,春华园、秋实园建成开放,形成“湖园相拥、蓝绿相融”风貌。

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

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增长15.3%。 李晓明 摄

玉米深加工建成产值百亿级产业链。

“鹤舞湿地情·民俗休闲游”等4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达历史最好水平。

吉林省首台1000Nm³h(标准立方米每小时)碱性水电解槽下线,为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供了重要支撑。

主粮、肉乳、特色农产品“三条转化链”扩能增效。 李晓明 摄

“风、光、储、氢”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度、科技值、本地配套率持续提升。 李晓明 摄

2023年白城市粮食产量突破116亿斤,创历史最好水平。扎实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首年任务,完善提升“大安模式”。

创新实施“绿电+消纳”模式,绿电园区实体化运转取得重大成果,新能源产业集群被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打好绿色生态、红色历史“两张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新雪季,大众冰雪活动持续升温。

全力打造“白城十二冰”冰上精品矩阵,发展冬季旅游。 许胜倩 摄

2023年是白城撤地设市30周年,过去的一年里,白城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三十而立再出发”的历史主动,坚决扛起维护“五大安全”责任使命,大力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压奋进新征程、攻坚克难求突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预计GDP、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6%、7.5%、5%、3%左右。

白城市坚决维护粮食安全,粮食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扎实推进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首年任务,完善提升“大安模式”。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全省第1、保护性耕作面积全省第三,新建高标准农田160万亩,粮食产量突破116亿斤,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及增量、增幅等6项指标均居全省前三。

白城市着力维护能源安全,新能源产业发展领跑全省。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达到1300万千瓦,成为东北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绿电园区实体化运转取得重大成果,新能源产业集群被纳入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风光火储+氢氨醇”联动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

白城市积极维护产业安全,“四大产业集群”聚链成势。开工建设四大产业及配套项目107个。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值增长15.3%。主粮、肉乳、特色农产品“三条转化链”扩能增效,玉米深加工建成产值百亿级产业链。“鹤舞湿地情·民俗休闲游”等4条线路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达历史最好水平。

白城市持续维护生态安全,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省级林草湿连通效应彰显,“五大水利工程”深入实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部达标,获评全省推行林长制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全市水质改善幅度全国第二,空气质量指数全省第三,是水质、空气质量“双上升”城市。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白城踏上新的历史起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发轫之年。

白城市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和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七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为民造福本质要求,大力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引领,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务实推进各项事业实现新突破,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篇章,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城。

2023年工作回顾

白城市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创新发展,强化动能支撑。实行“5+3”产业项目两张清单一起抓,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52%,始终位居全省前列,梅花头部经济产业园、中粮7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等大项目签约落地;开复工重点项目194个,梅花黄原胶、镇赉柠檬酸、洮南尧景电解槽等项目投产。创新实施“绿电+消纳”模式,绿电园区首个百亿级项目吉电能谷铅碳电池产品下线。抢占氢能发展新赛道,总投资500亿元的国电投风光制氢合成氨、上海电气绿色甲醇、远景零碳氢氨等7大氢基项目落地推进。坚持工业运行立体式监测,新增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户。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成功突破碳基负极材料技术;组建盐碱地治理研究院,建成盐碱地治理博物馆,举办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研讨会,成功创建省级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3家科创中心被列入省级筹建计划,数量和质量全省领先。

(二)注重协调发展,统筹城乡融合。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引水入城”西部工程竣工运行,春华园、秋实园建成开放,增加“口袋公园”7处、街路岛头景观300余个、水面1万平方米,形成“湖园相拥、蓝绿相融”风貌。白城史馆落成,辽吉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鹤城文化旅游街整修一新。打通8条断头路,城市出入口全面改造提升,入选“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全省领先,城市“五抓五促”精细化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强化“234”监测体系,连续7年开展“三帮扶一推动”活动。完善“双带七增”产业模式,肉牛发展到95万头,德信公司以最高分、全票通过国家首次“核心种公牛站”遴选;乡村公益岗、小额信贷、庭院经济总量均居全省首位。建设典型村26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化”攻坚经验全省交流。通榆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镇赉、大安获评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洮南连续三年进入全省粮食生产十强县。

(三)突出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进林草湿连通,造林22万亩,治理草原26.7万亩,修复湿地3万亩。全面启动引嫩入白扩建一期、大安灌区二期、洮儿河全流域治理等项目,打造绿水长廊172公里。持续减污降碳,新能源发电突破200亿度,中材科技、飞鹤乳品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全省首个地热供暖项目在大安建成运行。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序时整改。向海、莫莫格断面成功消劣。工业污水处理厂竣工运营。洮南、洮北2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实现零填埋。“山新杨”繁育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镇赉南湖获评全国美丽河湖。

(四)秉持开放发展,促进内外联动。台账式推进9个领域87项改革任务。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更加理顺。规范政务服务事项1.38万项,办结时限压缩67%。减税降费5.7亿元,再贷款支持10亿元,全市企业和经营主体数量分别增长18%、27%。推广营商环境“监督码”,成功入选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大安化工园区通过省级认定,工业园区、通榆、洮南新建化工园区获批。加强对外合作,与8省9地“跨省通办”88个政务服务事项。过江跨省的嫩江公路大桥竣工通车。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燕麦荞麦产业大会。吉林省首届优质粳稻国际研讨会在镇赉召开。通榆年画、藜麦作为外交国礼走进联合国。

(五)聚焦共享发展,保障改善民生。兑现政府承诺,“十大民生行动”落实见效。保障企业用工1.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洮北2个全国“公共就业服务标准”通过人社部验收。“先医后付”落地实施,职工门诊慢病支付限额提高43%。新增10个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个农村养老大院、22个社区老年食堂,“公建民营”机构养老项目竣工运营。城南九年一贯制学校主体完工,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0%的国家标准。实施“瀚海励学”行动,491名困难家庭学生受益。开展庆祝撤地设市30周年系列活动。竞技体育荣获11项全国冠军。建设“四好农村路”84公里,治理“畅返不畅”682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供热“一城一网”、热电联产。推行安全生产“必查制”,出台“三管三必须”实施办法,创新开展“应急演练年”活动。建成全省首个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解决重点信访事项278件,信访工作成效全省靠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平安畅通”工程升级增效,打击电信诈骗、防范严暴犯罪成效明显,《探索实施社会面协同管控新机制,提升动态环境下社会治安驾驭能力》入选2023年度全省政法改革“十大典型案例”。成功应对强降雨过程和洮儿河流域汛情。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对口援疆等工作迈出新步伐,残疾人、地方志、广播电视、妇女儿童、志愿服务等事业实现新进步。

2023年,白城市坚决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狠抓政府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大力实施“作风建设提升年”,创新开展“走基层大调研、面对面解难题”活动,市政府班子带头解决难题59项。修订政府工作规则,出台《白城市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标准》、国有企业法人管理制度。完善府院联动机制,“三团一盟”法治服务挽回企业经济损失1亿元。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件、政协委员提案93件。扎实推进廉洁政府建设,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彰显务实、担当、负责任的鲜明导向。

2024年重点工作

2024年乃至未来三年,是白城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重大机遇期。白城市将忠诚践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准确把握在全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定位,锚定市委“大干三年、跻身全省上游”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一三三四”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白城发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2024年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其他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力争进入“第一方阵”。在实际工作中,白城市将加强调度分析,及时补短强弱,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效果。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量质并重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白城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跻身全省上游,重点在产业,关键靠项目,必须做大做强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特色旅游“四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格局性改变。

(二)统筹推进“两手抓、两重点”,以乡村全面振兴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争当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三)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开放合作水平。把握向北开放机遇,主动融入全省开放大局,完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四)统筹人口高质量发展和改善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人口是全面振兴最基本要素,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统筹深化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坚持促改革、降成本、提效能,引导资源要素、政策措施、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集聚,持续增强发展动能。

(六)统筹党建引领和自身建设,打造务实担当负责任的人民满意政府。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政府自身建设的核心,更是抓好政府工作落实的根本保证。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张磊、尹雪、刘莹摄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