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1月16日举行的四平市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陈德明代表四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
报告分三个部分,一、2023年工作回顾;二、2024年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报告首先回顾了2023年重点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四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应对挑战中迎难而上、在抢抓机遇中乘势而为、在攻坚克难中逆势而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勇毅笃行、奋楫争先,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平建设崭新局面。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农业生产总值预计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5%,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33.8%,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51.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抓招商、促投资,项目建设捷报频传。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94个、完成投资187.1亿元,133个项目落地开工,79个项目竣工投产,宏联鼓引风机、永信水泥技术改造等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跑出了项目建设加速度。成功创建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再添一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承接转移项目31个、计划总投资109.5亿元。谋划10亿元以上项目77个,申报国家万亿国债支持项目145个,前两批次23个项目已争取到位资金19.75亿元,夯实了振兴发展硬支撑。掀起“全域抓招商、全员抓招商、比拼抓招商”热潮,开展各类招商活动1169次,足迹遍及14个省、直辖市,签约项目76个,纳入省调度系统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7.58%,位居全省前列。
——抓产业、提层次,转型升级蓄势突破。实施工业提质、扩量、增效“三大工程”,60户企业发展难题有效破解,15户企业完成技改升级,13户企业实现入规,顺邦农机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宏大液压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金士百、大窑饮品分别获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世宝机械入选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改数转”在四平成势见效。突出打造7条主题特色街区,仁兴里、双辽太平鼓2个街区获批省级步行街,累计接待游客1094万人次,拉动周边商圈销售额3.2亿元,以“一条街”带火“一座城”。开展“嗨购节”“惠民促销进万家”等促销活动102场,消费券杠杆率全省领先,城市“烟火气”不断升腾、“夜经济”持续升温。建成“四平甄选”网络产品供应链,汇聚名优特品千余种,电商产业园硬件环境大幅提升,网络交易额等多项指标全省领先,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案例入选2023中国新电商发展报告。成功举办大型展会赛事活动73项,四平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抓农业、夯基础,乡村振兴步履铿锵。抓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新建高标准农田32.95万亩,整治疏通“四沟四渠”8230公里、总里程达到2.5万公里,实施重要河流防洪薄弱环节建设52.6公里,治理5个涝区易涝面积49万亩,粮食产量达到96.14亿斤,增长2.83%、增幅全省第一。黑土地保护成效斐然,创新推广“梨树模式”“4+X”升级版580万亩,国家“梨树模式”黑土地保护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成功获批,永久基本农田核实准确率全省领先,省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连续4年获得优秀等次。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肉牛养殖主体4000家,养殖量达到170万头,伊通万头黄牛产业园和交易市场建设完成,全省规模最大。新建棚膜5080亩,完成省定任务的121%,蔬菜产量达到224万吨,“六之维”草莓园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现代农业体系加快建设,梨树县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双辽市晋级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发展到5403个、7245个,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农业特色品牌持续叫响,四平玉米荣获“2023中国农业名片十大杰出品牌奖”,“中国生态玉米美食地标之都”等荣誉落户四平,《和美乡村品丰收——四平的“百变”玉米》在央视专题播出,四平玉米主食化产业模式全省推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5.8%,帮扶车间创建、庭院经济发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农村24小时供水覆盖率达到96%,高于全省61个百分点、跃居全省第一。
——抓改革、扩开放,发展活力充分涌流。政务服务改革成效显著,标准化试点高分通过国家验收,行政执法检查备案获得国办高度评价,“无证明城市”改革办理事项达到147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重错码实现清零、全省唯一,营商环境加速迈向全国一流。实行“政企早餐直通车”制度,形成政企良性互动新局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现零的突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获得国家表彰。开发区改革活力释放,红开区、经开区排名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开区生态化工园区、双辽开发区化工园区成为全省首批D级园区。长平一体化纵深推进,10个项目落地开工,四平-长春共建汽车产业园一期完成建设。吉南辽北蒙东6市同频发展,一正药业采购原料药等项目成功签约,领导互访、部门互联、企业互动等机制高效运转。吉浙合作不断深化,一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对俄开放结出硕果,抢抓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重大机遇,率先建专班、定政策、设驻点、拓合作,打造“五大通道”“五大平台”“五大基地”,钢材、整车、二手车出口额达19.1亿元,实现井喷式增长。
——抓建设、强管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多措并举畅通城市路网,彻底打通东丰路、康平路等14条街路,翻新加固小红嘴桥、平东桥等6座危桥。千方百计破解多重约束,成功破冰停滞多年的5条公路建设,二龙湖至叶赫旅游公路、省道四杨公路叶赫至杨树林段建成通车。城市环境更加宜居,22公顷花海景观绘就魅力画卷,15处口袋公园尽现方寸之美,49个海绵工程项目彰显城市品质,北河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新的打卡地,紫气大路沿线、牡丹御景小区、爱心口袋公园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典范案例。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数字四平”态势感知平台投入使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各项指标排在全省前列,国家卫生城市复审高分通过,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实现蝉联。乡村风貌更加和美,创建“百村示范”村21个、“千村美丽”村84个,新改建农村公路345公里,双辽市十卧公路、伊通县建国至前范公路获评全省“十大最美农村公路”,“体验野趣·清凉四平”之旅入选国家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生态底色更加靓丽,实施造林绿化12.4万亩,全面完成58个污水处理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90%,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全省河湖长制考核荣获“三连冠”、全省唯一,双辽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抓实事、解难题,民生答卷厚重提气。民生承诺全面兑现,改造老旧小区203个、老旧管网50.6公里、燃气阀管22.1万户,城镇新增就业2.0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5万人。起底推动烂尾多年的36个“半拉子”工程,市疾控中心、市质检院、市药检所完成整体搬迁,第一净水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力破解恒大、碧桂园项目保交楼难题,重启搁置7年之久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惠及群众3000户。成功入选全省唯一第二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坤博雍熙府、阳光新城小区获评省级“美好家园”。人才环境持续优化,出台《英城英才新政十条》《惠企人才政策新五条》,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更加浓厚。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市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完成,铁西区全域康养模式全省推广,华宇社区嵌入式养老“全龄化服务”树为省级标杆,双辽市东华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教育工作亮点纷呈,全省率先举办首届家庭教育论坛,22所小区配套幼儿园集中开园,市区中小学全面实行“阳光分班”,职教园区一期、学前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一期进展顺利,伊通县、双辽市“双减”经验成为全省典型,地直街小学等4所学校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四平开放大学等3所学校获评全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四平市被评为全国平安医院建设表现突出地区,铁西区、伊通县通过国家级健康县区省级验收。
——抓安全、守底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通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国家验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全力攻坚信访积案。推进高风险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清收不良资产9.04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费率降至0.75%,保持全省最低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全市刑事和治安案件实现“双下降”。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
——抓自身、严律己,服务质效全面提升。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66件、市政协提案98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92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受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互联网+督查”平台等群众留言、来电来信35.2万件,办结率99.9%。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四平警事”获评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双辽市获评示范地区,铁东区“矛盾纠纷帮帮团”工作被评为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报告指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大项目支撑少、产业链条短、集群效应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领域,还有很多“急难愁盼”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政府偿债压力巨大,财政保民生稳增长刚性支出难度持续加大。个别干部工作作风、个别领域营商环境还需持续改进优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将认真研究分析,在今后工作中尽心竭力加以解决。
本版策划及撰稿: 崔维利 袁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