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
2024年是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开篇之年。中央作出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四平市未来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必须系统学习、精准把握、全面落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面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锚定“四大集群”“六新产业”“四新设施”主攻方向,纵深实施“三三九一”战略,加快构建“四个体系”,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改革开放、生态保护、社会民生等工作,加快推动四平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四平崭新篇章。
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市区地方级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实现上述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八项重点工作:
(一)攻坚项目建设,全面增强振兴发展动能
全力以赴落项目。以非同寻常之功、非同寻常之力,全力攻坚双辽电厂6号机组扩建+132万千瓦风电、金钢钢铁转型升级、吉电股份绿色能源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结束全市没有百亿级大项目的局面。突出抓好四平热电5号机组等一批新建项目开工,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230个以上,确保长伊片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7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
精准定向谋项目。紧紧抓住中央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国家增发国债等重大机遇,谋划一批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力争进入中央和省计划总盘子。全年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600个、10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百亿元以上项目10个,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实施的良好格局。
主动出击招项目。把握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契机,锁定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发扬“拼、盯、抢”精神,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开足马力精准招商,争项目、促签约、快落地。充分发挥各开发区主平台主阵地作用,转变招商思路、创新引资举措,做优布局、做强经济、做精功能。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30%以上,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0个以上,开发区新上工业类项目占比80%以上,让更多“金凤凰”来四平筑巢发展。
瞄准增收推项目。加快中央审计问题整改,着力解决2个盐碱地开发项目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化解房地产风险,全力推进银企对接,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有效激活房地产市场活力。积极谋划561公顷可开发宜耕后备资源整治项目,形成更多新增耕地指标。高效推进城区86块存量土地和县(市)存量土地征拆工作,全力保障房地产、教育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需求,最大程度增加财政收入。
(二)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夯实振兴发展根基
抓好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培育双辽水稻、梨树绿色食品及玉米、伊通万亩玉米3个高产高效示范区,推广水肥一体化、生物菌肥、保护性耕作等增产技术800万亩次,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单元40个,持续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新建高标准农田70万亩以上,抓好双辽9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进梨树、伊通、铁东6418公顷旱改水项目,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正常年景下全市粮食产量达到97亿斤。
培育特色产业。稳步发展肉牛产业,巩固“秸秆变肉”工程成果。着力提升棚膜产业,新改扩建棚膜4200亩,打造梨树、伊通和市区周边棚膜示范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推进万亩林下林间中草药种植基地项目,中草药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推进产业融合。扎实抓好梨树肉牛和耘垦肉鸡屠宰加工、食尚同源玉米方便食品等项目建设,巩固提升梨树“绿色玉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伊通“吉林省梅花鹿特色产业园”,持续推动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功能玉米产业、大健康玉米产品深加工园区,推动农业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打造和美乡村。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争创“百村示范”村15个、“千村美丽”村86个,统筹做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
巩固脱贫成果。进一步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培育联农带农产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促进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三)狠抓工业升级,全面筑牢振兴发展支撑
深入改造传统产业。开展“智改数转”行动,用足用好各级支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加大投入、靠大联强,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嫁接改造、落户四平。支持巨元换热器、宏宝莱饮品等龙头企业实施“三化”改造,推动康达农机智能设备生产线、顺邦农机新产品生产基地等一批重点“智改数转”项目加快实施。
着力培育新能源产业。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政策窗口期,用好350万千瓦风光资源开发空间,以“绿电+消纳”试点模式为抓手,以四平新开区、双辽经开区为依托,深谋细研力推“四种模式”,突出打造“三园两网一基地”。扎实推动总投资100亿元的明阳绿电制氢氨醇、总投资180亿元的中能融合“储能+多能互补”、总投资60亿元的增量配电网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千方百计打通绿电、绿氢、绿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转换链,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
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持续实施“双培育”行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40户以上,全力争取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择优筛选50家种子企业重点培育,申报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深化科技型企业与中科院长春“一院三所”、吉林大学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加快推动已签约的35个项目落地见效。
(四)释放消费潜力,全面补齐振兴发展短板
做好“新消费”文章。高品质打造仁兴里等主题消费街区新场景,持续开展房地产、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商品促销活动,加快构建“1+9+N”夜经济格局,持续掀起“聚人气、接地气”的全民消费热潮。
做好“新服务”文章。做大做强智慧物流,推进东北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农副产品城乡高效配送中心、双辽城乡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构建智慧便捷、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保障有力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做好“新电商”文章。实施“电商+”行动,深化产品供应链体系、网上营销体系、人才培养孵化体系、示范引领体系、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做优“四平甄选”服务号,积极打造产教融合电商人才培养高地,推动建设东北网络食品聚集地。
做好“大数据”文章。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园,拓展数字化运营、大数据加工、软件外包、数字农业、元宇宙、“互联网+”六大方向,推动中粮信科、上海瓴湖等30户企业入驻,积极申报国家级产业园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数字产业新集群、新引擎。
做好“大旅游”文章。实施城乡景区化行动,充分挖掘叶赫那拉城、二龙湖、一马树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内涵,积极推进环丛泉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大孤山火山温泉度假区、沐心谷生态旅游康养园区、九龙潭乡村振兴生态园、“三乐”小镇等龙头项目建设,培育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景区城、景区镇和景区村。加强红色文旅资源保护利用,系统提升四平战役纪念馆、天桥、烈士陵园、塔子山战斗遗址、四洮铁路附属建筑群等红色点位旅游体验,加快建设四平干部学院,将红色基因、红色血脉融入城市肌理,构建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五)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增强振兴发展活力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常态化,推出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服务,促进更多高频事项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打好“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三年行动”收官战,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月”活动,助推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以梨树“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抓手,整县、整村推广“双保全统”托管模式,全市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5%。全力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逐步解决水务体制遗留问题。
增进对俄经贸往来。充分利用“五大通道”“五大平台”“五大基地”,精准对接23个对俄口岸开展经贸合作。积极争取整车、二手车出口认证资质,全力推动保税仓申建工作,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
加强对内开放合作。纵深推进长平一体化合作,积极承接长春汽车产业产能转移,推动世宝机械、奋进专用车等企业与一汽深度合作。深化吉南辽北蒙东六市一体化合作,谋划农业、医药、文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合作项目,打造区域协作标杆。加强吉浙对口合作,加快推动晟然食品速冻玉米二期、芯鼎生物低聚木糖等项目取得实质突破。
(六)扮靓城乡颜值,全面涵养振兴发展品质
完善交通路网。启动铁东五经街、伊通将军路等17条城市街路建设,推进天桥、北迎宾桥等9座市政桥梁加固修复,改造国道嫩双公路,搭建交通“主动脉”、畅通城市“微循环”。
推进海绵工程。加快区域海绵化提升工程、民主路排水工程、排水智能化平台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南一纬路、新光路等6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确保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覆盖率达到42%以上,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海绵示范城市建设考核。
提升管理水平。拓展“数字四平”态势感知系统应用场景,构建空间地理数据中台。推动地下智能停车场竣工运营,缓解停车难问题。推行“数字城管+走遍四平”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网格责任区”,实现城市精管善治。
优化生态环境。打好超低排放改造、移动源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战役,确保空气质量稳定达到二级标准。高标准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确保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国家标准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河湖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协作机制,推进“幸福河湖”“绿水长廊”项目建设。深入实施第三个“十年绿美吉林行动”,植树造林9.27万亩,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振兴发展靓丽底色。
(七)促进民生改善,全面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办好民生实事。①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②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10座。③改造老旧小区51个,提升群众幸福感。④推进棚改地块项目建设,惠及群众1500户。⑤改造供热管网24.5公里、供水管网9公里、燃气管网6公里,打造安全平稳高效的市政管网体系。⑥建设口袋公园10个,在小区、公园、林廊步道安装便民休闲座椅。⑦实施公交品质提升工程,引进新能源公交车100台,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率达到80%。⑧开展“薰衣草”专项行动,呵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⑨为1万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⑩新增放心消费示范单位100家,打造群众满意的消费环境。
夯实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丰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新就业形态,加快劳务输出基地、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推进市综合养老服务示范中心高质高效运营,建成集养老服务与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综合体。制定出台优化生育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推广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模式,适时启动职教园区二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四平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整体验收。突出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加快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支持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工程职业学院高质量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吉林赛区总决赛,高标准举办“白山黑水·美丽四平”黑土地文化展,开展省级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创建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八)守住安全底线,全面防控振兴发展风险
狠抓安全生产。实施应急避难场所、自然灾害应急能力两大提升工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聚焦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交通运输、住建、燃气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提升行动,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狠抓信访化解。深入践行“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用好“五项原则”,开展化解信访事项、规范信访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以最大决心、最高标准、最强力度推动有理信访事项“清仓见底”。
狠抓社会稳定。深化党建引领“警地融合”“警民融合”和社会面协同管控三项新机制,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黑拐抢”“黄赌毒”“食药环”等突出违法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四平,让人民群众感到安全触手可及、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