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扎根科研一线的“追光者”

——记2023年“吉林好人·最美科技工作者”张新

本报记者 景洋

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院里,总能看见背着泛旧挎包的张新研究员。同事们都说,他在科研路上力求完美,生活中很俭朴。旧挎包里论文资料换了一批又一批,挎包却一直没换。用张新的话说:“这个包是我‘追光’路上的见证者,旧是旧了,可它装过的文献可多了。”

张新的这条“追光”之路有怎样的故事呢?

1986年,张新考入清华大学光学仪器专业,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光学专业理学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2005年,张新进入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科学中心深造,访学期间,他潜心研究光学理论,立志为我国光学领域研究打破关键技术壁垒贡献力量。

正是这份决心,让张新在“追光”路上从不退缩。

2014年,张新参与天津某型号设备挂飞试验,为了获取设备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关键数据,他冒着生命危险,没有丝毫犹豫地迈上试验机。在试验环境里,张新身体感受到巨大压力,但一想到试飞试验要消耗巨大人力物力,他依然坚持,并详细记录试验数据。2017年,在某型号项目试验中为了获取落区靶标的实测数据,他深入戈壁腹地实地监测。测试结束返程途中他突然感到腰部刺骨疼痛,多年不分昼夜伏案工作,使他在试验途中无法承受巨大颠簸。第二天,他忍着身体不适,又收拾行囊,奔赴首区完成工作。

尽管如此,张新无悔自己的选择。“追光”路上,他一直扎根科研一线,持续推动成果“落地”——经过20多年探索,张新团队完成“高分”“载人航天”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和科学工程任务;带领团队突破自由曲面超大视场多光谱光学成像技术,成果应用于国际首台自由曲面离轴四反空间多光谱相机“高分六号”卫星中;突破基因测序-超高通量显微物镜设计与制造技术,研发的显微物镜系统综合指标国际领先,在国家基因库和全球多地火眼实验室实现成功应用;突破金属基光学系统设计及制造技术,实现大口径长焦距载荷轻小型、无热化、高精度应用,批量应用于国家重大任务中;主持研发通用光学工业软件,其创新设计理论和方法结合自主研发软件可解决光刻光学、天文光学等尖端光学领域重大技术难题。

近年来,张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等10余项奖励,研究成果多次亮相国内外高端专业展会,如美国西部光电展、慕尼黑光电展、中国科学院70周年创新成果展等。

作为“追光者”,张新聚焦前沿、深耕科研,倾尽所学助力光学领域发展,他对科研的热爱,始终激励着年轻后辈们。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