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60米高的铁路桥高空作业;钻进直径小到75厘米的涵管刨冰除雪;悬吊70度陡峭山体岩壁清扫危石;坚守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清沟渠、护桥涵……
在长白山林海深处的梅集铁路线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春防淤泥落石、夏抗酷暑洪涝、秋除枯枝倒树、冬战严寒冰雪,34年如一日守护铁路线安全畅通。他们就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桥隧车间第一维修小组。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发布2023年“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第一维修小组作为唯一入围集体,荣获2023年“最美铁路人”称号。
一次选择,一生坚守
地处长白山腹地的梅集铁路线始建于1939年,穿越崇山峻岭,横跨纷繁交错的河道,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客货运输通道,也是第一维修小组最主要的作业区域之一。
第一维修小组成立于1990年,现有职工17人,平均年龄39岁。
甘做深山护路人。在工长刘传双的带领下,组员们担负起209公里铁路线上19座隧道、120座桥梁、387座涵渠的巡检、养护和维修任务。
受气候条件恶劣、桥隧病害复杂、作业环境艰苦等因素影响,第一维修小组日常检修作业难度较大。
“山区里很多路段设备进不去,冬季只能靠人工除冰、刨冰、打冰。”寒冷冬日,蜷缩在直径不到一米的涵渠里作业,刘传双和组员身上里头一身汗、外头都是水,不一会儿衣裤就结成冰水与汗水混合的硬壳“铠甲”。
每逢冬季,山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涵洞、隧道极易出现积冰情况,必须抢在“天窗”时间及时处置清运,确保列车运行安全。
完成涵渠作业,第一维修小组又前往官道岭隧道巡检除冰。随着一次次挥镐、一次次敲击,碎冰在头灯的照射下如同喷溅的“烟花”。
桥隧工关龙告诉记者,隧道拱顶、侧壁如果漏水积冰,容易剐碰列车,阻碍通行,必须第一时间清理。从乘务员转岗桥隧工,关龙干起活来认真仔细,虽然夏天日晒雨淋、冬天顶风冒雪,但他从未想过离开。“守护列车安全,挺有成就感的。”关龙说。
干一行、爱一行,这群东北汉子穿桥钻隧、上山下河,每天完成十多公里的设备检查任务,及时消除各类隐患,创造了梅集铁路线34年安全无事故的佳绩。
“班组传承到我们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们一定要发扬老一辈铁路人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守护好线路的平安畅通!”这是刘传双和工友们扎根在心底的坚守。
他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用脚步丈量钢轨,用双手护佑安全,犹如一颗颗道钉,牢牢扎根在铁路线上。
一份执着,一种力量
表面看来,第一维修小组的桥隧工们都是些“糙汉子”,可实际上他们都有着一身“绣花功夫”。
“辖区内的每一处桥梁、隧道、涵渠,桥上有多少根枕木、多少个钩螺栓,都深深印刻在大伙儿的脑海里;哪座山危石易落,哪条涵渠狭小易堵,了然于胸。”刘传双笑着告诉记者,这样的“操作”,在班组里只是技术基本功。
常年扎根在山区铁路线上,组员们个个“身怀绝技”,木工、瓦工、电焊工等工种技能人人具备。
“干这行就得会‘72变’,有一双‘火眼金睛’,因为无法预知巡检中会遇到什么情况,所以不仅要精通检修业务,还要善于解决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57岁的老班长宫汝文是小组成立之初的“元老”,组员中6个人是他带出来的徒弟。
作为组里的老师傅,刘传双、宫汝文除了手把手教新人,做好“传帮带”,还时刻注意组员们的安全。
“铁路线上的每处设施、每个零件、每次作业都关系着万千旅客和组员们的生命安全。希望他们发扬老一辈铁路人的精神,守好这条铁路线。”宫汝文说。
“90后”青工王宏志是宫汝文的得意门生。上班时,两人一起研究木工、瓦工等技能;下班后,又一起研究编制钢筋网、铺制人行道步板。经过几年的磨炼,王宏志多次荣获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等称号。
不只是王宏志。“70后”李志光身手敏捷,每次搜山扫石,都主动担起最危险、最辛苦的危石排除工作;“80后”曹德伟虽然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但每年春季“桃花水”堵塞涵渠,他总是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清理淤积……
2023年6月,组里新来的“00后”大学生张津瑞也不甘落后,学技术走心、用心,干起活来认真、肯干。“在大家心里,这个工作是一份责任,他们事事冲在前面,从不退缩。我作为组里最年轻的力量,一定会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多年来,第一维修小组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和专业严谨的态度,把这条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病害多发的“担心线”守护成了“放心线”,为铁路运输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抹红色,一世信仰
86年前,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梅集铁路老岭隧道打响了历史上著名的铁路破袭战;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沿着梅集铁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梅集铁路成为抗美援朝物资补给的生命线……
岁月远去,但红色印记却已深深烙印在梅集铁路上,也镌刻进每一名组员的心里。
每年“七一”,党小组组长刘传双都会带领大家走进通化市各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把东北抗联精神扎根在心底,凝聚成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力量。
组员潘洋的爷爷、父亲都曾是桥隧工。5年前,听说桥隧车间缺少年轻力量,他主动申请从客运系统转岗。
“这条铁路线总得有人来守护。热爱这份工作,就不觉得苦和累。”潘洋话语真诚。
在工作中,第一维修小组是不畏艰险、乐于奉献的“尖刀班”;在社会上,他们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为民服务的志愿队和奉献者。
赵宝臣是通化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也是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者。他经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次无偿献血,还自学考取了应急救援员及救护师资格证书。在他的影响下,小组不少人主动向社区申请做志愿者。
“要过年了,这几天和大伙儿去看望了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工作之余能帮助更多的人,我感觉挺自豪的。”赵宝臣说。
铁路蜿蜒,桥隧相连。34年来,第一维修小组忠实践行“心系桥隧涵、创优保安全”的铮铮誓言,把“列车安全通过”视为最大的幸福,用坚守和付出书写出新时代“最美铁路人”的奋斗荣光。
“过去,隧道检修靠搭架子,现在有了隧道检查车,速度效能提升了6倍。还有涵管清淤机、电气工具等,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记得我刚上班时,火车还是烧煤的蒸汽机车,现在通化都要通高铁了。”刘传双和组员们望着延伸的铁路,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