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之一,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千万工程”行稳致远的有力保障。要把握数字化时代机遇,加快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发展,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让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发挥更大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画卷。
加强数字基建,奠定数字与乡村发展融合基石。数字基建是数字乡村高效运行的基础,是数字技术在乡村发展中发挥效能的最直观载体。必须因地制宜编制区域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完善顶层架构、打通信息壁垒,聚力数字底座,积极提升乡村网络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的深度覆盖,推进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与5G网络融合网建设,着力构建数字乡村“一张网”,打通数字到乡村的“最后一公里”,让数字在乡村变得更加“可得”。同时要推动乡村各类数据资源集成,厘清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数据,整合建设用地、宅基地、一般农田等土地使用数据,明确乡村所属各类资产,构建数字乡村数据资源体系,让数字在乡村变得更加“可靠”。着力推动乡村信息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合理布点智能化设备和智能感知终端,让数字在乡村变得更加“可触”,让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强化数字引领,完善数字与农业发展衔接机制。数字化引领下,智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技术的更新迭代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必须持续发挥数字技术、智慧化手段在农业领域的引领作用,使其更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围绕乡村主导产业,在打造经济实用的全产业管理系统及环境监测、客流统计、应急处置等重要环节时,将数字技术应用其中,构建科学高效的“智慧大脑”,让农业变得更“聪明”,让生产变得更高效,让农民能够从中获得更多收益。用数字助力农业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加快研发并应用智能生产机械、农业传感器等高科技生产设备。积极开发多元信息服务产品,整合生产数据、技术咨询、产销供应等重要功能,让农民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类资料,及时了解产品市场信息,科学把握各个生产环节。要加快共享平台的开发应用,让农民更方便地获取相关资源信息,助力资源合理配置,使数字科技更好地成为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的战略支撑。
下沉应用场景,让更多农民在数字化浪潮中享受发展红利。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最直接受益人,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必须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从而在数字乡村赛道中更好实现价值。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也应为农民的数字能力提升提供更大助力,不断拓展、深化数字化在乡村生活的应用场景,让农民尽享数字发展红利。首先,应着眼多元嵌入数字化应用,将数字化技术手段充分融入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各领域,推动乡村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广泛覆盖,将数字融入到乡村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增强农民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其次,要更精准把握农民对数字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应用场景。如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发更便捷的可视化通讯方式;针对常见的基础疾病和老年病防治,开发智慧体检、智慧医疗等系统。另外,应积极为农民量身定制多元化的培训课程,帮助更多农民成为新时代的数字“新农人”,继而增强乡村振兴的“造血能力”。
充分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方法,以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千万工程”实施20多年来,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展、成果不断放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要充分理解“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内在发展逻辑,掌握其蕴含的科学方法论,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将其全面融入相关规划中,做到与顶层设计有效衔接、与区域特色发展协同配套,确保数字乡村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在保留乡村原真性与乡土性基础上建立起更为直观的数字乡村形象,搭建符合各地特色、富含数字元素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邻里公共服务场所等,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不断更新乡村生活“打开方式”,让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协同共进的全面振兴图景徐徐铺展。
(作者单位分别为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