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

李富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构筑人才工作新优势,培育选拔使用大批创新人才。要深入贯彻总书记要求和两会部署,切实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大力培养战略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各类人才,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征程上,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需要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并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清醒认识到,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我们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只有厚植创新发展的人才根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构建起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效路径,才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注入持久动能,在新领域新赛道上更好占据发展先机。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的跃迁,意味着对劳动者要求的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条件下,劳动者要充分掌握现代技术、操作高端先进设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知识快速迭代能力,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这些领域人才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推动着绿色技术、环保工程、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发展,对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支撑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等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需要相关方面从业者提高认知、提升素养,积极转型以适应新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要求。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并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健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推进专业课程数智化转型,推动跨学科教育,鼓励学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交叉学习和合作。强化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中做好育人工作。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加大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和流程,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用好创新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创新人才资源共享交流。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