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东北地区在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面向未来,我们要从国家安全的视角,牢牢把握职责使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东北全面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事关国运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有序的粮食生产、稳定的粮食供给、充足的粮食储备、全面的粮食营养与种类结构等都是粮食安全的具体体现。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积极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坚决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
产业安全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指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维护产业安全是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需要,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整体实力、质量效益,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必须充分发挥东北地区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助力产业稳定、全面、科学、有序和自主发展,更好实现产业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能源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前提条件,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东北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要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化能源供给体系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源能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
生态安全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复兴的大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维护好生态安全,能够为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等筑牢坚实屏障。要聚焦东北地区在结构性污染、生态环境质量、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存在的现实困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等保卫战,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高标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其他领域安全的坚实保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多变的国内与国际安全形势导致一系列可预见和潜在的国防安全风险的形成。我们要始终牢记使命,扎实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确保边境安全、边疆繁荣、边民幸福,努力打造富边样板、稳边示范、守边典范。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筑牢国家“五大安全”基石贡献力量。《国家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家安全工作应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是党中央赋予东北的重要使命,也是东北政治担当的重要体现,更是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领域。基于此,必须在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区域定位,强化使命担当,为筑牢国家“五大安全”基石贡献更大力量。一是强化学习实践,不仅要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包含的思想、观点,更要掌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国家安全能力并应用于具体工作实践,通过全面系统的知识学习,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和坚持的重要意义,持续提高学习、掌握和实践的效果。二是推动“五大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国家安全体系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总抓手,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程,作为其细分领域,“五大安全”领域也应大力推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展。要坚持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健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法治体系、政策体系、人才体系、运行机制等,以机制化、体系化的“五大安全”效能,助推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三是打造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正确理解和处理实现东北全面振兴与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关系,努力实现区域安全、领域安全与国家总体安全的相互促进,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五大安全”之间的关系,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切实担负好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四是提高运用科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能力,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产业创新,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