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评论

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底蕴

白露露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深邃的哲学思想、崇高的道德准则、严密的行为规范等内容,这些文化元素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汇聚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价值理念,赓续优良文化基因,持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民为邦本”的价值立场。我国古代在历史演变、朝代更迭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本思想。《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之说,孟子有言“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管仲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明清时期的黄宗羲则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这些爱民尊民思想都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传承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精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裕民富民”的目标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美好愿景。管仲“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孔子“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中华民族传统富民观,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供思想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借鉴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惠民利民主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供“厚德载物”的精神滋养。孔子“庶之”“富之”“教之”、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思想和观点,体现了精神与物质协调共进的辩证关系。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以资本为中心、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割裂的情况,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物质基础,又强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着力实现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必须深耕传统文化沃土,持续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天人合一”的生态哲思。尊重自然规律、敬畏并顺应自然的理念始终流淌于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之中。无论是老子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倡导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还是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一”理念,都强调人与自然间的相互依存、都倡导和谐发展,这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度契合。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借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将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筑牢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提供“协和万邦”的和合理念。在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关系时,中华文明历来主张和平合作、和睦相处。《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现了万事万物间包容接纳、和合共生的思想;《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强调了友好外交关系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诠释了中华民族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尊重他人差异以致和谐的高尚品质。“协和万邦,和合共生”思想深植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还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及加强不同文化间交流互鉴的行动,都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重要论断的科学性。中国式现代化不走对外掠夺的西方现代化老路,而是秉持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理念,走既促进自身繁荣发展又为世界增添福祉的和平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丰沛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