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评论

提升文物存史启智价值

曹雪梅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最好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日前发布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挥文物存史启智作用,对于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等都有重要意义。面向未来,必须在保护与传承基础上,推动古今交融,让文物更好“活”在当下,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文物保护与修复,传承中华文明。对文物的重视和保护,是挖掘利用文物中凝聚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血脉的基础和前提。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强化认识。要深刻认识到,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近年来,我国持续组织开展了文物保护系列行动,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排查和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发展中要从传承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的高度,提高保护意识,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强化对文物保护的监督和管理。要全面增强考古和文物发现分析等能力,完善文物保护和修复的手段和方法,全力以赴对遭受破损的文物进行科学修复,让其重现历史辉煌。不断推动保护修复能力建设,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对大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革命文物等加大管理力度,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与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助力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更大生机。

加强文物展示传播,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要在创新文物展示方式上下足功夫,让文物通过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好发挥存史启智作用。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打造沉浸式展览,努力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同时采取“故事化”方式解读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更好提升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传播效果。科学运用3D打印等现代化技术,科学精准对文物加以“复制”呈现,利用数字网络、融媒体技术等高新科技、平台,通过云展览、云直播、云考古等先进手段,打造文物展陈新样态,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多维度展示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眼中心里。

加强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阐释,提升文物利用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价值挖掘是有效开展文物利用的前提,发挥文物作用的过程就是实现文物价值的过程。一方面要重视对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阐释。着力把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研究中华文明史、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提升对中华民族历史认知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深化对其研究利用,加强价值阐释,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文明,中华民族拥有什么样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这对于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民的奋斗过程,进一步延续历史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对革命文物的文化内涵阐释。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录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保护好、研究好、运用好革命文物是新时代发挥其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用的必然要求。要努力将文物背后所凝结的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挖掘阐释出来,并推动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促进文物利用与教育、文化、旅游、生产生活等多领域有效结合,拓展文物利用领域,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加以推广,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传播出去,持续发挥文物启迪民众、汇聚力量的作用。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力量。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持续增强文化自信,更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