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三农

护好黑土地 端稳“金饭碗”

本报记者 王伟

长春市九台区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正在进行秸秆归行作业。 本报记者 王伟 摄

人勤春早,大地“耕”新。随着天气转暖,吉林大地迎来春耕春播的时节,悠悠白云下,蓄力了一个冬天的黑土地又沸腾了起来。

在长春市九台区兴隆街道小荒村,忙完保护性耕作线上培训,德强种植业家庭农场负责人潘丙国驾驶着擦得锃亮的“铁牛”行驶在田间地头。经过一冬天的风吹雪浸,去年收割后的玉米碎秸贴附在地表,仿佛给大地盖上了厚厚一层“棉被”,随着机械驶过,秸秆覆盖的地表被耕整出一个洁净的种床,这种新型的耕作方式正在当地流行起来。

“我已经采用秸秆覆盖还田条耕种植技术7年了,这种技术最大的优点是秸秆全量还田,彻底解决了秸秆处理的问题。而且苗带整洁,地表干净平整,出苗齐、苗壮,地表通过镇压更结实,能减少风蚀水蚀,土壤里的有机质增加了,地力就提升了,实现了黑土地保护。”潘丙国对记者说。农场每年实施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都在600公顷以上。

作为我省主推农业技术和国家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主要技术模式,秸秆覆盖还田条耕种植技术不仅在助推黑土地保护与作物单产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能按照相应的标准让农民享受到差异化补贴。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和科技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保护性耕作的甜头。在产粮大县梨树县,一场透雨过后,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玉米种植基地里,肥沃的黑土地泛着油光。

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继续实施“4+2梨树模式”,在原有4种保护性耕作的基础上,加入秸秆科学离田和粪肥堆沤还田,加快推动秸秆过腹转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对黑土地保护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良策护黑土,科技筑“粮仓”。今年,梨树县提前谋划、抢抓农时,积极开展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创新工作,扎实抓好春耕生产各项工作。

在“梨树模式”推广方面,积极推动提质扩面,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今年结合全县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计划完成45个单元。

在黑土地保护方面,积极推广“两苗三施肥”等黑土地保护新技术,同时与中国农大、吉林农大和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针对梨树县不同土壤类型区开展山坡地、低洼地、风沙地、盐碱地等的“梨树模式”研究,计划通过3—5年的研究,总结形成一整套黑土地保护新技术。

举办春耕技术培训班。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组建5个技术指导小组,下派每个乡镇1—2名技术指导员,在该乡镇农业站的配合下,走进田间地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大户等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

如今,随着黑土地保护提档升级,耕作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黑土之上,“铁牛”驰骋,轰隆的机械声、忙碌的脚步声合奏成一曲春耕交响乐。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