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是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长时段思维、整体性思维和发展思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我们党一贯重视运用历史思维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对历史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历史思维去认识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好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以历史的客观性为基,增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要了解历史、尊重历史,并能够客观地分析历史、看待历史,在历史中找寻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汲取向前发展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是建立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奋斗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之上的。近代以来,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现代化艰辛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因找不到正确道路而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百余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
以历史的规律性为本,强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既体现为内在的、客观的、本质的联系,又展示出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在现代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趋势中推进和拓展的,顺应了逐步放弃传统生产方式、以新的生产方式迈向更高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从我们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实践中总结宝贵经验,把握好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将之放置于全体人类发展的大背景中,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把握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立足国情不断开拓进取,使各项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动事业向前发展。
以历史的连续性为要,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扬好历史主动精神。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今天的中国来源于历史的中国,未来的中国由今天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要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和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远的规划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要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许多严峻复杂的风险挑战,必须把握发展大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既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又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积极破解发展难题,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思维审视过去、把握现在、决胜未来,以历史的智慧破解发展之困、迎接挑战之难。在新时代的征途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坚持历史思维,赓续红色血脉,于守正创新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