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有一群文艺青年,缘于对光影的挚爱,陆续汇聚长春;缘于对光明的憧憬,在战火纷飞的东北大地,将青春献给电影事业,以热血书写出青春的华章。
1
日本投降后,长春四马路上,有人在艺文书房门口挂了个牌子,牌子上写有“东北作家联盟”,该联盟还出一本名为《东北作家》的刊物。
1945年8月下旬的一天,中共地下党员刘健民走进联盟,与一个青年简单交流,对刊物作出肯定,“你们的刊物我看过了,办得很好。”这个对刘健民充满好奇的青年,就是编剧张辛实,那一年他29岁。
此后,刘健民、赵东黎先后在新兴宾馆、“满映”召开多次形势座谈会。在这些秘密进行的座谈会上,张辛实、马守清等进步青年了解到了抗战胜利后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的相关政策等。
刘健民、赵东黎组织这些进步青年成立了两个群众性团体,即“东北电影技术者联盟”“东北电影演员联盟”,为接收“满映”做准备。后来,张辛实等人又将两个联盟合并,成立“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进步青年的力量更加壮大,接收“满映”的把握也大大增加。
2
张辛实、马守清、江浩等人先后两次与日本人和田日出吉进行谈判,最终让和田交出了电影厂的权力,但厂内斗争并没因此减弱。
除了以张辛实为代表的进步青年,还有两股势力,一股主张将电影厂交给国民党,一股主张变卖机器见者有份。
1945年9月下旬,在第12放映室,张辛实等人召集“满映”的全体中国人,以“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名义召开这次会议。刘健民宣布成立东北电影公司。有人想煽动大伙儿变卖设备,刘健民当即驳斥道:“‘满映’的财产是中国人民的财产,中国人只有责任保护,而任何人都无权卖掉。”
会议宣布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选举出5位中国委员,并明确分工,29岁的张辛实任总经理,24岁的王启民任副总经理,28岁的江浩任总务部长,22岁的马守清任制作部长。
这群20多岁的进步青年,在东北电影公司挥洒着奋斗的汗水,释放出青春的活力。
3
1945年11月上旬,受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延安干部团的两位电影工作者,34岁的田方、33岁的许珂抵达长春了解情况,以便做好接管准备。
1945年11月底,国民党特务勾结第七分局警察,逮捕了张辛实、王启民、江浩、马守清、于彦夫、卢广铨、阎德奎、仁保芳男等人。住在小白楼的田方暂逃一劫,被抓的许珂以来长春做生意为由被释放。
第七分局表面上捏造了“盗卖机器”的罪名,实际上是要迫害张辛实等人。田方立即向长春市委汇报此事,市委通过交涉,张辛实等人获释。1945年12月,田方、许珂迫于形势离开长春。
1946年2月,延安电影团的钱筱璋抵达抚顺,28岁的他与田方、许珂会合。不久,又有一个人来到他们身边,此人便是曾组建延安电影团、刚从苏联回国的袁牧之,这一年,袁牧之37岁。袁牧之与田方、许珂、钱筱璋商讨接收“满映”设备的计划。
4月14日,苏军从长春撤离。15日晚,西南纵队抵达电影厂,在保护好设备的前提下歼灭了国民党铁石部队,于翌日早晨收复电影厂。4月18日,受东北局宣传部指派,拿着周保中签署的布告,33岁的作家舒群来到东北电影公司正式接管设备,并出任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张辛实改任副总经理。
4
因战局变化,东北局宣传部指示东北电影公司带着设备撤离。由于人员、设备较多,1946年5月,搬迁分三批进行。第一批以设备为主,电影设备、拷贝、胶片等,整整装了25节车厢。第二批以人员为主,第三批有东北电影公司的人,也有东北局机关、东北大学的人,途中有20多个东北大学的青年学生惨死于国民党飞机的轰炸。
由于形势严峻,东北局让到达哈尔滨的东北电影公司继续向北迁移,迁至佳木斯,最终于6月1日落脚兴山(今鹤岗市)。彼时的兴山,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矿务局的房屋多被炸毁。
在舒群的带领下,东影青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紧急修复一些民房以便安顿职工,把一所日本人的小学改建成技术车间,将一个烂尾的电影院改造为摄影棚。所有的建材都是他们想方设法地从别处寻摸、辗转运送回来。从长春运送过来的设备,经过东影青年的巧手,都安装起来,且运转良好。
1946年8月,袁牧之的爱人、36岁的青年演员陈波儿到了兴山,46岁的摄影师吴印咸率延安电影团成员也于同月抵达兴山。1946年10月1日,东北局宣传部将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舒群任厂长,张辛实任副厂长。到了年底,因舒群调离,东影顾问袁牧之改任厂长,吴印咸、张辛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陈波儿任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长。
1947年,陈波儿编导了人民电影的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并于两年后调任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处处长,1950年,陈波儿领导创建了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1951年,年仅41岁的她在讲座时突发心脏病离世,在电影事业中定格了青春。
5
在兴山兴建厂房时,东影就同步派出3个新闻摄影队,真实记录东北解放战争和群众支前、生产、生活的场景。东影分批将很多青年摄影助手提升为摄影师,到1949年3月,东影的摄影队多达32个。
可以说,后来呈现在人们眼前的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是很多青年摄影师拿命换来的。摄影队的工作异常艰险,摄影师需要背着枪弹和摄影机,在枪林弹雨里来回穿行,他们走的路比士兵还要多。“部队打到哪里,电影就拍摄到哪里”,说的就是摄影队的精神。
1948年10月5日,30岁的张绍柯在解放义县的战斗中牺牲;10月15日,24岁的杨荫萱在解放锦州的巷战中牺牲;11月2日,27岁的王静安在解放沈阳铁西区的战斗中牺牲。三位青年摄影师手持摄影机忘我地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长影旧址博物馆的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展区,有个白色花环浮雕,下面是上述三位烈士的肖像与生平。每当游客走到这里,文化传播员都会深情讲述他们的事迹。
1955年2月28日,文化部决定将东北电影制片厂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1月4日,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基础上组建成立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无论处在哪个历史时期,一代代的长影青年都以那些“战火里的光影青春”为榜样,把青春完全融入电影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