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评论

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的文脉传承

丁恒情

今年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有助于增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助于维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一幅古今辉映、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文化长卷徐徐展开。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华大地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彰显出旺盛而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资料显示,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亿余件(套),以及数量众多的民间收藏文物,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到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再到《中国国宝大会》《唐宫夜宴》等电视节目的涌现……新时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推动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历史文化遗产更加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探索通过“互联网+文物文创产品”“互联网+文物素材创新”“互联网+文物动漫游戏”等形式,让传统与现代碰撞交融;借助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资料库等先进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焕发生机活力;拓展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空间,让文物说话、历史说话、文化说话……坚持守正创新,古老的文化遗产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呈现更加夺目的光彩。要突出新语态、新形式、新表达,拓展人们感知历史文化的渠道和深度,让其在触摸历史文化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近年来,一批建设保护规划相继出台,一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实施,一批重点建设区示范先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不断得到拓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浸润于深厚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发展的信心无比强大。面向未来,必须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历久弥新的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