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2版:要闻

民俗村里话幸福

——珲春市敬信镇“东方第一村”防川村发展见闻

本报记者 张琰

6月里的防川民俗村,花繁叶茂、绿意葱葱,“东方第一村”的牌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飞檐翘角、古韵十足的朝鲜族传统民宿与古老的石磨、充满寓意的水景墙、泥瓦稻草砌成的围垣相得益彰,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农家,小院里鲜花盛开,宛如世外桃源。

防川村位于珲春市敬信镇,是我国唯一一个位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朝鲜族村落,被誉为“东方第一村”。作为千里国道G331串联起的吉林边境村,这里水映山川,一步一景,民风质朴,娴静安逸。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百步闻香。”这是防川村留给北京游客孙红梅的印象。“前几年,我来过一次防川村,和那时候比,现在村里的‘颜值’更高了,民宿装扮得既干净又漂亮,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想不到这个边境村变得这么美了。”孙红梅对防川村的变化赞不绝口。

穿行在防川村的青石板路上,一条条石头垒砌的水系穿流而过。潺潺的流水声,跃动的水花,为整个村子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一阵细雨过后,村内随处可见的绿树红花显得更加艳丽,清新的空气中,飘渺着淡淡的香味儿。一位耄耋之年的朝鲜族阿迈,正拄着拐杖悠闲地在小溪边散步。走累了,她便坐在凉亭内的木椅上歇息。

“我小的时候住的就是这种传统民居,窗户也是这种长木格子做的,只不过那时候糊的是纸,条件比现在差远了。”朝鲜族阿迈对记者说,她在防川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看到如今村子建设得如此别致,内心很是激动,特别是住在宽敞明亮、具有传统特色的民居,更加勾起了她内心深处的情怀。

防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金雄向记者介绍,过去的防川村,曾是无人问津的落后小山村,常住村民不到10户。为从根本上解决防川村的发展难题,2017年,防川村创新采取“村企联建”的运作模式,建设了防川“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

2019年,防川“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对古村落进行企业化运营管理和宣传推介。防川村共有民宿41栋,建筑格局融合了朝鲜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设计理念,每户占地22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80平方米,配套建设别致的庭院小景。在这里,村民既可将房屋租赁给旅游公司,也可自行经营民宿,许多在异地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这让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来到一户朝鲜族民宿,只见民宿的窗户和木门上,纵横交错着细木格子,极具特色。走进民宿,一个低矮的大火炕几乎占满了整间屋子。火炕是朝鲜族民宿的最大特点。除了传统的朝鲜族大锅和平锅之外,还配备了煤气灶、电磁炉、吸油烟机等厨房用具。室内还设置了卫生间,配备了热水器、冲水马桶、洗手池等卫浴洁具。

“过去,村里人是守着美景,靠出去打工过日子。现在,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多幸福啊!我们这个岁数,住这么好的房子,还有可观的收入,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今年59岁的村民李斗铉已经经营民宿6年了,他高兴地对记者说。如今,村里闲置的农房“旧貌换新颜”,变成了精品民宿,深受游客的青睐,收入十分可观。每逢节庆,村里的演艺广场还会举行特色非遗展示和精彩的民俗表演,让游客们赞不绝口。

“有了‘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村民坐在家里就能收钱,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也都重新回到村里,参与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金雄告诉记者,除了“东方第一村”古村落项目,防川村投入70万元发展黄牛养殖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5万元;成立养蜂合作社,年产蜂蜜5000斤,带动2户社员每户每年增收4000元;成立捕鱼合作社,每年捕鱼3万多斤,带动10户社员每户每年增收逾6万元。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万元。

金雄表示,我省高质量推进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对于防川村来说,是迎来发展的一次新机遇。防川村将在现有基础上,打造更多游乐项目、农旅项目,让旅游因路而兴、人气因路而旺、边民因路而富,促进边境村繁荣发展。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