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科教卫

推动盐碱地改良

——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纪事

本报记者 郑玉鑫

草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被誉为“地球的皮肤”。在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依托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与草为伴,数十年如一日地缝补着我省西部的绿色旷野。

松原市的吉林省长岭种马场周边,星星点点裸露的白色盐碱斑块,像一块块“斑秃”,散落在草原中,这里也是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站。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以地适种”与“以种适地”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模式。

在研究站的实验草地内,原始退化的草原与修复的草原只用一道篱栅分隔。退化草原植被覆盖度低,低洼处已出现盐碱化;修复后的草原牧草茁壮,紫色的小花点缀其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踏上退化草原的一块盐碱地,记者抚摸着脚下的土壤,手指用力也无法向下抠动,地面凝结着一层白色盐渍。

“盐碱草地的一个特点是土壤板结严重,表面光滑,形成‘光碱斑’,种子很难在上面停留,更不用说生根发芽。”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团队王建永副教授介绍说。

草原为什么会出现盐碱化?王建永解释说,我省西部草原所在的松嫩平原地处长白山脉、大小兴安岭包围的低洼腹地。受地质运动、地下水携带矿物质堆积等诸多因素影响,这里的土壤盐分聚集严重,加之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沙,从而成为世界三大盐碱土集中分布区域之一;在盐碱化草地区域,土壤平均pH值超过9,有些地区甚至达到11,在这些区域直接进行播种恢复植被,几乎不可能实现。

以往,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对盐碱化草地进行改良,但这种改良方式工程量大、成本高,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很难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草地生态恢复研究团队利用秸秆掺入,打破了盐碱化草地土壤的“板结”,秸秆分解时产生的有机酸可有效降低土壤的盐碱程度,快速改善土壤环境及养分状况。这样改良后的土壤,还能为后续牧草的补播及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这是盐碱化草地恢复措施“以地适种”的创新之举。

降低盐碱程度后,草原就能自然恢复吗?依靠自然恢复时间长,见效慢。补种则可以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风固沙,使盐碱斑内植被得以恢复。选择草种就成为“以种适地”生态修复模式的关键。

“以种适地”何为“适”?即根据土壤特点选择植物,如紫花苜蓿、羊草等耐盐碱牧草在退化草原进行适种,既能加快盐碱草地的恢复速度,也可以带来经济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牧草育种与栽培团队采取引育、野生驯化、杂交等多种育种手段,进行牧草种质资源创育及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建设。经过20余年的持续研究,培育出“东苜1号” “东燕1号”等新型紫花苜蓿、燕麦牧草品种。

走进研究站内的育种温室大棚,学生们正在为牧草人工授粉。“育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个品种通过收集大量遗传资源,在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多样性研究基础上,针对耐盐碱、低营养以及耐寒等重要特性,进行高效的品种培育。将传统育种与分子育种手段相结合,更精准、更高效的方式培育出抗逆高产的优异新牧草品种。”东北师范大学草地科学研究所牧草育种与栽培团队周帮伟副教授说。

随着吉林西部农牧业结构调整与种植业转型,东北师大对口支援通榆县乡村振兴工作大力推进,牧草育种团队在通榆县实施1000亩牧草种植,实施“高校+政府+合作社+农户”牧草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满足了当地养殖场和农户优质饲料需求,也为本地合作社、种植户提供了技术帮助。

驱车自实验草地返回研究站的路上,鹰隼在云端翱翔,野鸡、狐狸等野生动物相继回归,青草随风摇摆,生物多样性正在恢复。经过多年的治理与补播,这片草地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活力与朝气。

中途路过一片洼地,这里的草原变成了湿地,各类水鸟栖息繁衍。换上水裤,水深没过膝盖,王建永拔起一根芦苇说:“这两年夏季降雨量大,草原承载了过量的降水,像这样低洼处的植被就破坏了。积水消减后,这片草地就会变成盐碱化草地。我们未来会继续在这些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作业。”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